|
发表于 2024-6-21 18:46: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宣城
审时度势 适时转型
一一小说《创业史》给我们的启迪
《创业史》是现、当代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过程。作者在创作时使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而非就事论事,进而写出历史演进的趋势。
小说主人公梁生宝是新人物的代表。作品着重反映了他的成长以及逐渐在蛤蟆滩上发生影响力并掌握话语权的过程和姚士杰、郭世富等以前蛤蟆滩上的能人们逐步丧失影响力和退出权力机构的过程。
《创业史》是中国十七年(1949一1966)文学创作中农村题材的代表作,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转型时期的划时代作品。
如今已进入新世纪的中国面貌早已今非昔比。但是今天是由昨天而来,昨天的一切都可作为今天的借鉴。
与千百千年来一样,至五十年代初,以农民为主的小生产者如汪洋大海般生存在中国贫瘠的大地上。而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无论在生产能力,扩大再生产,抗击自然灾害等方面都显得人单力薄,力不从心。为此党和国家提出了“一化三改”这个过渡时期(1949一1956)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就好比将漂荡在小划子上的各家各户农民合并到大船上来以便抗击大的风浪一般。
可别小看了这种变革。这是顺应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需求而采取的振兴农村的重大举措。
农村实行合作化后,原先分属各家各户的农具、运输工具、耕牛等生产资料统一由合作社调配使用,生产成果则按劳分配。这一切在提高各种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社员们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得以大大改观。其进步意义可谓巨大。
社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的改变上。比如合作化时期,依然是老牛加木犁、人力水车等;到了公社化时期,发达地区则开始实现机械化,用上了拖拉机、插秧机、抽水机、逐步用上了电等;进入新世纪后,小田开始变大田,土地及作物种植由专业合作社或专门经营者负责管理经营。同时耕种、收割实现或部分实现了电气化与无人机等,田间劳作再也不需花巨大的人力了。这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或生产方式的改变。通俗点讲,广大农村的生产方式由原先人单力薄的一家一户老牛木犁加水车变为人多力量大的集体化或机械化再上升到电气化和智能化。
我们知道,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为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出现阻碍时,适时改变生产关系就成为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
还拿五十年代初来说。那时生产关系中的三要素是生产资料属私人所有;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各自为战;劳动产品归各家自有。
试想这样一种依然如以往一样的生产关系显然无法推动生产力发展以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于是党和国家审时度势,适时应变。提出了“一化三改”的总路浅和总伤务,以解决主要矛盾,形成新的生产关系有力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局面。
如今为适应当前国内外形势,国家又适时制订了乡村振兴战略和确保粮食安全的策略,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为老百姓的幸福安康打下坚实基础。
《创业史》给我们的启迪是:当社会实践提出某种需要时,人们就得及时调整策略,并作出相应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目标,从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