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9-17 20:47: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宣城
珠城岁月(三十七)
七十年代的蚌市并不繁华,却因为处于津浦(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后,被称为京沪线,此后哈尔滨、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经蚌埠至上海的列车快捷多了)铁路线上而显得交通极为便利。无论出差或探亲,24小时里都会有众多的车次可供选择。并且往上海是终点站,属于以远站(优先售票),因此车票都较好买。况且学校离火车站又近,上下车都较方便。那时车站广场右前方隔着淮河路还有一家日夜商店,随便什么时候都能买到食品和日用品,上车前买个随身食品或礼品都来得及。有人从外地出差回来,就在那临时买点小孩食品或玩具,谎称是从外地带回来的。
有一次乘21次特快(其间大小40多个站只经停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到上海出差。因人多,上车后,我们没有座位。好在特快车服务周到,给无座位旅客每人配借一张小板凳(那时所有的起点站,列车还为乘客配借一只铁路带盖瓷茶杯及配发一小包茶叶)。
那回不知为什么,列车驶离蚌埠站不久,还在蚌宁区间时,突然来了一次急刹车。当时不仅是所有坐小板凳者,就是面对列车前行方向的旅客都被颠掉下了座椅。尤其是座位最外侧的旅客,与坐小板凳者一样,都极狼狈地滚到了过道里。有的过道里原先人不多,致从座椅上掉下的人滚了有三四张座位之远。
正当人们收拾完毕,惊魂刚定,正想安稳地休息一会时,过不多久列车突然又将此前的情形重复了一遍。许多人又一次被颠到了过道里。至于什么原因,当时无人解释,也无须过问,没出大问题就已经非常不错。
当地有家始于1938年的同源茂饭庄,位于淮河路上跨铁路的桥头西端坡下。此饭庄原为山东人李成茂所创的小面食店,四十年代时聘请北京烤鸭名师来店掌灶,以经营京、津风味和烤鸭为特色,并兼有徽菜等,其主要名菜有“爆双脆”、“扒海参”、“抓炒里脊”等。
到蚌埠的第一年,有一回我正在学生食堂吃午饭。原同在庐江魏岗公社插队此时已招干到白湖农场上班的王珏出差路过蚌市,他找到我,让我别吃那青菜烧猪杂碎了,跟他去饭店。说是他这回从兰州出差回来,他那在兰州(好像是八类或九类地区,工资较高)上班的姐姐给了他两百元钱,因而显得财大气粗,有到饭店搓一顿好吃的实力。只是他那件只有出差时,单位给临时配穿一下的蓝色警服上衣的下摆不敢恭维,因他个子较高,下摆只及他腰部之上,像是吊在身上似的。所以让饭厅里站着吃饭看到的人不免觉得很是滑稽可笑。
我俩来到同源茂,由大老板作东,吃了一顿颇为丰盛的饭食,估计在两三元的样子。
有一回我在南湖上班的岳父来蚌出差,我也带他去了同源茂。那回虽喝了点现买的蚌埠大曲散酒,但那天米饭卖完了,只能啃馒头。后来回南湖说起,我岳母说,他不喜欢吃馒头(我也不喜欢)呢。然而这只能作为遗憾留下了。
与同源茂隔着淮河路的钭对面,有一家小百货店。有一次我去买东西,就见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奶奶正与那年轻女营业员纠缠不止。
老的说,我买雪花膏。小的说,这没有雪花膏。老的指着货架上的扁圆盒说,那不是吗?小的说,那不是雪花膏,是擦皮鞋油。老的无奈地说,呵,不是啊。但她没走。稍过一回,又指着那扁圆盒说,我买雪花膏。小的回她,我不说过了吗?没有。老的不信,回说,那不是吗?那不是。那是什么?是鞋油。你这雪花膏不卖给我啊?我有还不卖吗?我看到这有雪花膏,你为什么不卖呃?小的不知怎么才能说得清?只好不语。老的又说,你不卖给我是留着自己擦吗?……让人既好气又好笑,实在扯不清了。
旷日持久、不知所终的纠缠,我已等不及结果,只能先行离开。
还有一次下午下班前,我去胜利路上的市委取一份文件。自行车从跨铁路的桥上下坡,速度较快。经同源茂下到坡底时,只见一老奶奶从我左前方快速从马路对面跑过来,我急忙靠向路的右侧,她也到了我车前,我靠到了路牙子上,再也无处可靠。结果我连人带车倒了,老奶奶也倒了。我赶紧爬起来将老人扶起,问她怎么样?她也没说怎么样。只见她脸上擦破了点皮。路人说,你还不赶紧带她去医院看看。我说去医院吧。将她扶上车后座坐好,推着向医院方向走去。可走了没多远,老奶奶说,不去了,反正没什么事,不要紧。边说边下了车,然后自己走了。直到此时我忐忑不安的才放了下来。估计老奶奶看我态度不错,又没啥大事,就不计较了。这回我又遇到了好人。
还有一回,也是从那桥下坡。自行车右把手碰到了路右侧一个正走路的中年男子。他边说,你下来,我俩讲讲道理,边伸手准备拉我自行车后座。我心想只是碰了一下胳膊,又没什么大事,就说,你自己讲道理吧。还没等他反应过来,骑车顺下坡扬长而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