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7-13 17:31: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合肥
与宣城结缘
一一在劳大的日子
初次与宣城结缘是1973年春天。那年受学校指派,到位于叶家湾的安徽劳动大学政治系进修。
从干燥少雨、灰尘漫天的淮河之滨来到这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之地,顿觉神清气爽,其心旷神怡之情油然而生。
那时的劳大政治系师资力量在省内高校中首屈一指,达七八十人之多。校党委书记是明克诚,学校共设有政治、中文、数理、农学、农机、茶叶等系科。
政治系党总支书记和系主任分别为周明远与王昭干。我们这个名为师资训练班的学员来自全省若干高校和部分中学,共四五十人。
系里共为我们开设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运史、马列多部原著选读、鲁迅作品选读(中文系)、爱因斯坦相对论(数理系)等。
王昭干主任向我们介绍劳大时,说本校始建于五十年代,由安大、合师院、安徽教育学院等部分师资与设备合并而成。说是这儿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因而可以静下心来读书。离叶家湾不远的东边有座洪林“市”(小镇),假日里可去一游。他还为我们诵了一首曾有人写的打油诗:麻姑山下劳大,山光水色犹佳。我等求学至此,堪称毕生幸甚。齐聚一堂学马列,山花愈开愈艳。
当时劳大生活条件很差。起先用水不便,后来在麻姑山脚修了座水库,我们去时已能每天由值日生从水房抬回冷水供全班使用。开水则由本系食堂负责供应。
这儿夏日里蚊子大而多,晚自习时需穿长袖衣裤,有的还穿上深筒胶靴,有的干脆将脚浸在脚盆里……
热天的傍晚我们就在不远的山塘里游泳代替洗澡。有一回滁县与青阳同宿舍的几人正在塘边洗澡。忽听他们高喊起来,青阳有一位在水里不见了。我与同伴从塘对面沿塘埂飞跑过去,在他们指点下潜水搜寻,扩大范围也遍寻不着。同时水面上很平静,无法确定具体位置。不得已,派人回去求援。待众人带着竹篙、扁担、绳索等入水继续搜寻,后来终在离原入水二十来米处以扁担触及。拉上来将其腹朝下由一人扛着飞跑回校。经校医室全力抢救,可因溺水时间过长,医生们终回天乏力。这位在全班年龄最长的39岁老师最后走了。
叶家湾虽有宣广公路穿过,但在那个年代交通十分不便,经此往宣城的班车好像每天至多两班。我们星期日到城关镇(今市区)玩,或到水东、毕桥、姚村、港口等地买竹器或找人打篮球大多是步行,只有到港口因为路太远,所以乘了一次难得一遇的客车。由于这些原因,劳大的人都很不安心在那儿。有位叫黄安的行政15级(县处级)老师,给我们上政治经济学课时讲得特快。我们说你讲慢点,我们记不下来,他说你们能记多少是多少,反正我也不想在这干。至于报纸要延后三四天才能看到,使新闻成了旧闻。
平时学习生活单调,难得看上一次露天电影。于是每逢节假日,我们就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以调剂枯燥乏味的生活。
当然学校也尽量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除组织篮球或排球赛外,还在春茶季组织我们去校茶园采茶(我们中有些如我这样的人是首次经历)并去校办茶厂参观制茶工艺等。
过了一段时间,我们一起由蚌埠来的几个人嫌食堂伙食贵而不好,就想着自己做饭吃。
我们到洪林桥找到一家小杂货店购置小铁锅等。可店家说必须以碎锅铁兑换才能卖。可我们这些外来者哪有呢?经说了许多好话,才卖给一口带双耳襻的小铁锅和一把小铁铲。
有了这两件必备的做饭生产资料,我们宿舍里五个人(另一马市的没参与)即大张旗鼓地鼓捣起饭菜来。
清晨先去校门口由劳大家属办的小菜市买来菜蔬和猪油或肥肉(作油)。再以粮票买来大米。上午或下午最后一节课后,我们即去房后山坡林间捡来枯枝杂草。然后以一只脸盆作饭锅架在几块石头上,另一只脸盆作盖,先煮上饭。再以小铁锅架在另几块石头上炒菜。此后小小的宿舍里被弄得乌烟瘴气、灰尘弥漫。这在其他宿舍人看来全属不可思议之事,我们却乐此不疲。后来到了太热的天气才不得不停了下来。
学习期间,我们还参与了学校主编的高中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的讨论编写工作。师训班结束时,明克诚书记来征求意见,看有谁愿留下来任教。鉴于劳大当时的状况,我们婉拒了他的好意。
由于名为劳动大学,不了解的误以为是半农半读学校,因此赴外地参与一些学术会议,常被主办方拒绝。总要费许多口舌才让人明白实际这是一所全日制四年本科高校。鉴于此,有人向上级建议更改校名。但被上级驳回:不叫劳动大学难道叫不劳动大学不成?
后来劳大又几经周折,被拆解后分属合肥若干所高校,至八九十年代,原址成为本地的茶茧场。近年有一次去想访旧踪,看见当年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食堂等均已另派用场,其中有一处还办了一所职业高中。问一些年龄稍长者,原政治系房子还在吗?回说不知道。
当年的劳大如今仅留下一些斑驳落离的旧房舍和一块后设的记述劳大历史的大石碑在极度落寞中诉说着曾经的不凡岁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