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正影响着全球约1/68的儿童,在中国也有数百万家庭正面临挑战。科学的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语言和认知能力。掌握“五不原则”,可以帮助家长尽早发现“星星的孩子”。
“天才”患者只是一小部分
孤独症是一类以社交障碍、沟通困难和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它并非心理疾病或教养不当的结果,而是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功能性差异。与普遍误解不同,孤独症患者的症状表现和功能水平存在极大差异——从需要全天候支持的重度患者到能够独立生活的高功能个体。
孤独症患儿容易伴随认知问题、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等。部分孤独症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但也有部分个体在记忆、艺术或计算等领域展现出特殊才能——这些“天才”表现只是谱系中的一小部分。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全球孤独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约为1%-2%,我国估计患病率为0.7%,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种上升趋势部分源于诊断标准的完善和公众认知的提高,但确切成因仍是科学界探索的课题。
发现孤独症5个早期征兆
在孤独症的诊断方面,目前主要依靠医生的临床评估来完成。因此家庭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一些反应进行初步判断:
不应 我们叫孩子的名字他没反应。
不看 正常我们对话会看着对方的表情和眼睛,但他们社交不看人,尤其是面对面的眼睛对视。
不指 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
不说 语言出现延迟,尤其是对话型的语言能力差,部分孩子可以发出很多声音,但是不会对话。
不当 孩子可能会出现不恰当的行为,家长往往会觉得孩子有点“怪”;言语的不当,表现为正常语言出现后言语的倒退,经常说难以被听懂、重复、无意义的语言。
当孩子出现这些警示信号时,应尽早就医评估,因为“早期干预”的效果通常最为显著。
全生命周期的支持
孤独症群体的需求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化,需要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早期干预是孤独症支持体系的基石。0-6岁是大脑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科学的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语言和认知能力。
家长需警惕的是,目前孤独症没有特效药物,心理治疗、康复训练和教育仍是主要干预手段。儿童青少年阶段,通过教育康复融合体系,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更多元的教育模式。对于成年期的孤独症,需要为他们提供职业评估、技能培训和就业支持、康养服务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回归社会。
文/张晓鸣(首都儿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