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2-15 20:51: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宣城
半个多世纪前白湖的住房与燃料
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刚到白湖农场一大队时,白湖农场只建了个位于庐江盛桥与巢县沐集间用于控制白湖与巢湖水流的兆河闸。其时由白湖南畔向北望去,仍是一片白浪翻卷、烟波浩渺的湖水。
刚开始住的房子是用细竹竿当椽子再盖上稻草作顶,墙是在高粱杆缠上许多小稻草卷,然后固定在毛竹或木头框架上,再糊上泥巴。门是由竹片编成的竹笆,用粗竹作框,门轴下部插在一未打通竹节的粗毛竹筒内,上部插在已打通竹节的粗毛竹筒内。门扣则由细铁丝拧成,再挂上一把与如今一元硬币大小的蓝色小铁皮锁。
为尽快搭成,也为节省材料,单干户或暂无小孩的户,只分给半间住房。从一个门进去,一间屋用高梁杆糊泥墙隔成两半,离门不远迎着门各用一竹笆隔断作房门,这一间屋中分住两户。看守三类人员的公安部队与我们住同样的房子。
三类人员住在由圩沟加外沿是圩堤围成四方形的每边长约两三百米的小圩子里(出入口有公安部队哨兵站岗)。他们的住房是由木头或毛竹搭成的“人”字棚,顶上盖稻草,人就睡在稻草铺上。他们数千人吃饭在圩内大伙房。
刚开始我们主要在小伙房吃饭。有时也用小泥巴炉支上小铁锅烧点三类人员在湖里捕来然后由管理员分给各家的鱼什么的荤菜。柴禾是三类人员在工地上用坏的箩筐、扁担、锹把等运回来后平分给各家。冬季烤火煤用的是小石块般黑而亮的原煤,那火很旺,煤块在炉膛内燃着后看起来如玉石般晶莹剔透。
有一段时间,由于围垦需要,家属全部从大圩内撤出,分别安置到场部或附近梅山脚下的农村社员家。
一九五九年初我们再搬回大圩时,已住进由芦蓆扎在毛竹框架上的房子里。那种长房子纵向由芦蓆作墙一隔两半,再一家家用芦蓆墙隔断。这种住房每一家都与背后、左右、左后方或右后方各家紧邻,各家人的说话声都听得十分真切。
到了六十年代初,房子逐渐开始向好。这时的房子墙壁下部由石块垒成,水泥沟缝,上部砌土坯,顶部盖稻草。
小圩内三类人员也早已不住人字棚,而是住上了泥墙草顶的房子。人也不直接睡在稻草铺上,而是用木板搭的铺有稻草的大通铺上。
此时的圩子,除了有十来米宽的圩沟外,圩沟外沿还砌上了四米多的高墙,墙头上架有电网。除出入口有一哨楼外,圩子四角还各有一哨楼。每个角上各有一探照灯,夜间灯光平射水面,可谓壁垒森严。
这时各家已烧上了如老虎灶般火力颇旺的糠灶。大队加工大米下来的粗糠很多,先是冬季被用来铺在泥泞不堪的土路上,后来才分给各家当燃料,使物尽其用。
六十年代末下放到庐江农村至七十年代初离开白湖农场,想必后来的住房、燃料等应该越来越进步而今非昔比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