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瑞丰
来源:新华网
这是一种被称为“沉默杀手”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尽管患者连咳带喘,有时还透不过气,却大多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
慢阻肺病,我国仅次于高血压、糖尿病的常见慢性病。今年9月,我国将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意味着,患者健康服务有了政府兜底保障,一条健康新防线正在构筑。
但面对人数众多的患者,如何更好筑牢新防线?今年11月20日是世界慢阻肺病日,2024中国慢阻肺病防治大会在北京召开,记者就此进行采访。
推进早诊早治
“有人说,疼痛面前尚有英雄,憋气面前难谈意志。”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介绍,慢阻肺病的本质特征是气道狭窄且伴有周围肺组织的破坏。早期阶段,主要症状是活动之后的气促、胸闷;晚期阶段,会出现极为严重乃至有窒息感的憋气。
有别于公众对高血压、高血糖的耳熟能详,这一常见慢性病“名气”不显,许多患者不知、不查,给疾病防治带来难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居民的慢阻肺病患病率达13.6%,患者人数近1亿,但患病知晓率只有0.9%,肺功能检查率则为4.5%,呈现出患病率高、知晓率低、规范化诊疗率低的特点。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杨汀表示,慢阻肺病的可干预性强,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能够有效延缓疾病进展。但这一疾病早期起病隐匿,易被患者忽视,加上部分医务人员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早诊早治工作仍面临挑战。
提升基层能力
“吹、吹、吹”“用力、用力”“继续、继续”——这是河北省赵县新寨店镇卫生院医生张云杰指导病人做肺功能检测的场景。
慢阻肺病患者的症状就是呼吸费劲,但做肺功能检测时需要很用力去呼吸,如果指导不到位,患者觉得困难,有时候就放弃了。
我国慢阻肺病患病人群庞大,仅靠综合医院难以满足服务需求,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力量势在必行。
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陈成水说,慢阻肺病防治过程中,肺功能检测是关键,基层医务人员进行规范操作非常重要,不能有了设备,但操作不好。
近年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牵头实施了“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病规范化分级诊疗推广项目、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项目、慢阻肺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等,培训了一大批基层医务人员,极大提升了基层慢阻肺病防治的软硬件能力。
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说,防治慢阻肺病,一方面要提升基层的诊疗能力和健康照护水平,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和流程优化,为基层医务人员“减负增效”。
前移防控关口
随着慢阻肺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逐步为辖区内的慢阻肺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免费提供追踪随访、常规检查等健康服务。
杨汀认为,这不仅能有效推进基层慢阻肺病防控工作的开展,还将促进慢阻肺病防控关口前移。比如,能够更早地在社区“定位”部分有吸烟等危险因素暴露、但还没出现症状的人群,及早筛查、科普,提前进行预防。
王辰表示,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而言,医务人员不仅要能对慢阻肺病进行鉴别诊断,对与其症状相似的哮喘、支气管炎等也需深入了解。由此积累诊疗经验,基层医务人员规范处置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势必得到提升。
“关键时刻,就能转化为应对呼吸道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战能力,真正实现‘平疫转换’,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哨点作用。”王辰说。
(责编:孙红丽、杨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