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8-24 19:23: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合肥
已消失的家乡小镇
家乡曾经的小镇名叫“新米行镇”。
小时候,每天清晨醒来,最先听到的就是离我们家北边偏西一里路外小镇早市上鼎沸的人声。
有时跟大人去早市买菜,在狭窄的街道上,经常是好不容易挤过了人缝,菜篮却还在人墙的另一边拖不过来。
仅一条东西向街道的小镇不大,中间还被一条南北向小河上的小石桥隔成东市和西市。东市以住家居多,西市才是繁华地段。
与众多古镇类似,仅为长江泥沙冲积而成的小岛并不产石头,却也从东至西,在街心当中铺有长条青石板路,且已被人们踩得溜光水滑。
这至多百米的小镇上,最西头朝北门面是供销合作社门市部,车隔壁是一家纱店,再往东是一家联营(公私合营)店,再往东是一爿由一年轻师傅经营的剃头店,再往东是一个烤烧饼店,再往东是又一家由一沈姓老师傅经营的剃头店。我小时外公抱我去剃头时总让这沈老师傅给我剃个光头。后来我大舅舅的大儿子也如此。
朝南门面西头是一家包子店(当地人称馒头店),往东是一家叫什么堂的中药店。再往东是叮叮当当响声不断的铁匠店。
西市靠东边是菜市,门面前一长条各种售货案板。每天有附近乡民来卖菜蔬瓜果或副食品或各种水货,因而早市热闹异常。
当地人拎篮去镇上卖货并不带秤,所售货品皆由被称为“称达子”的专门人称量,买卖双方成交后可能由卖方按比例付给称货人一定的费用。
那时买蔬菜都是自带当地惯用的方底圆口竹篮,卖肉类或卖鱼类都用丝草一扎或一穿,卖螃蟹论串,每串大约10只(七十年代时已升为五角一只),由一根细草绳将蟹背朝上横向扎一单结,再放上另一只,以此类推,卖食品或糖、盐等都由店员包成三角包,并且离柜台老远就抛到柜台上,且不会散,买散称油、醋、酒、酱油等都由买方自带玻璃瓶。
小镇东边不足百米是我曾就读一至二年级的新行小学。这学校于上世纪初由当地一沈姓大户创办。
学校往东不远偏北一点,是一座被称为姚家殿的尼姑庵。
大约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小镇开始衰落,后来渐渐萎缩,终于走完了它生命的历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