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江南论坛-宣城江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55|回复: 0

再说知青岁月

[复制链接]

2122

主题

2433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580
发表于 2024-7-16 22:02: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宣城
再说知青岁月

       如今说到半个世纪前那段知青岁月,无论是亲历者还是别的人,对那时的生活都会凝成同一个字:苦。
       是的,的确苦。我们这些从上农村小学起直到高中就经常参与插秧、割稻、割麦、割油菜、拔黄豆、拾棉花、种南瓜、种或挖山芋等农业劳动的人还算好。而对那些从小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来说,到了土地贫瘠、条件艰苦的穷乡僻壤,就是从天上直接掉到了地下。不要说干农活,就连狭窄泥泞的田埂小道都举步维艰。加上初去时举目无亲,有的人若再遇见些不顺之事,就更加剧了对这种苦的体验。
       刚到农村时听社员们说,有些城市来的知青,庄稼分不清、生活条件简陋还是其次,对于柴禾灶更是烧不好,被浓烟熏的涕泪直流;有的烧了半天火,揭开锅盖发现大铁锅里还是空的,锅底已是一片通红,赶紧倒进冷水,只听刺啦一声,锅底开裂,水漏进了灶膛;有的烧着烧着闻到强烈焦糊味,揭盖一看,米已焦黑,因为忘放水;有的人刚去时没菜,就用盐和猪油拌进饭里;特别在北方水特金贵,有的要到很远处挑回泥浆水沉淀后再饮用;至于住处,有的住仓库、牛棚隔壁……;像我们这样生产队会计先腾一间房给我们暂住,后来生产队又为我们盖了三间房子这种情况的确是非常幸运又不错的了。
       如今再回眸曾经的岁月,有人觉得不堪回首,而归咎于那个年代或某些人。但再细想一下,当时除此安排外别无他法。
       首先,客观地说,经历了那段特殊时期,从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的十年间,全国共积压的数千万初高中学生,你说让他们到哪去?这时唯有农村才是容纳、消化这个人群的广阔天地。
       其次,让这些人去工厂,可那时工业不发达,工厂也有限,更没钱接纳。
       第三,去部队,可军费有限,部队也不需要更养不起这么多人。
       第四,去自谋职业,可那时此种说法还没有诞生。
       再说苦。有的人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后,短则两三年,长则七八或十多年,有的已一辈子在农村扎根,有的已长眠在那儿。真的是说不出的苦。
       我们在农村生活期间,看到社员们生活也并不比我们好。我们没钱用可由父母接济;我们穿衣由父母提供;我们烧饭用的稻草可受照顾到生产队仓库稻草堆上去拔。而他们全得靠自己,烧柴只能用锄头锄取田埂上的趴根草晒干后当柴烧;他们拖家带口早晚两顿稀饭,每次米烧开后捞一碗干的蒸在稀饭上供男劳力撑肚子;每年春节后青黄不接时,他们都得向生产队预支粮食和零用钱,到年终再扣回,下一年依然如此循环;我们虽然也早晚两顿稀饭,但我们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实在不行就回家要点粮票补贴些许。
       可见我们这群人在短时间里的苦,与祖祖辈辈、长年累月脸朝黄土背朝天在田地里辛苦刨食的农民兄弟比起来,这又算得了什么?他们在当时落后的生产方式下以极其辛勤的姿态,万分艰苦的劳作为包括他们自己在内的七亿人的衣食住行提供着物质生活资科。也正是他们用看似简单的劳动,毫不起眼的行为创造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
       我们虽经历了当年的苦,但没有苦怎知甜的美?因此,这种苦又何尝不是一种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此生中难得的一次历练,是精神境界的一次重要升华,是我们收获思想硕果的重要阶段。借用并改编《红灯记》中的台词:有了这段经历垫底,今后什么样的处境都能对付!
       那段岁月让我们懂得了过去和现在,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特别是告诫并勉励我们务必踏实走好接下来的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宣城江南论坛-宣城江南网 ( 皖ICP备17022277号 )

联系QQ群:10880711    广告招商电话:13305635125

皖公网安备 34180202000386号


举报电话:13305635125 举报邮箱:1159155129@qq.com

Powered by 宣城江南论坛 © 2013-2019

友情链接:滋美肌面膜电炉打桩机无锡纹绣培训不锈钢雕塑雕白块陶瓷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