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3-27 17:29: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合肥
从茅盾的“农村三部曲”看今天的“聚焦三农”
今年是现当代文学家,文学评论家芧盾(沈雁冰,1896一1981)逝世四十三周年。
茅盾的一生创作并翻译的作品众多且涉猎广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标杆之一。他的创作特点是正视社会现实,将文学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重新建立在一种批判的基础上,也就是彻底打开创作者社会视野,拆除创作者与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壁垒,让文学创作者在广阔的社会天地中感受和体验普通百姓的生活,强调写实手法进行文学创作。他的这种意识,顺应了五四新文学潮流的时代需求。
茅盾的小说注重作品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和“广阔的历史内容”,追求对时代社会做一种“全景式”的描绘。
他反映农村的作品是《春蚕》、《秋收》、《残冬》。被称为“农村三部曲”。
《春蚕》发表于1932年,讲述蚕丝业在农村引发的破产潮,农民辛辛苦苦一年养蚕到生产蚕丝销售,到最后却入不敷出。
《秋收》发表于1933年的《申报》,讲述农村人种植稻谷,却因米价暴跌而债上加债,最终引发抢粮风波的故事。
《残冬》讲述的是农民辛辛苦苦忙碌一年,却背了一身债,残酷的现实逼得他们无法生存,最终都不断觉悟站起来反抗压迫的故事。
三部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给我们描述了一幅幅形象生动、发人深省的历史场景。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农业大国。由于闭关自守,后又加上西方列强入侵,自清朝末年开始走向没落。尤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甲午中日战争(1894)、八国联军(1900)入侵北京后,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逐步乃致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致中国国力衰弱,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正是反昳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及农民的现实生活。从中我们看到,作为物质财富创造者农民的悲苦生活。
中国农民往往成为社会底层人的代名词。但全社会又十分依赖农民。非此,人类社会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却并不如意。由于自然条件的约束,农村发展的过程十分艰辛,农民改善生活的愿望十分不易实现。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一些吃着农民生产的粮食却看不起农民甚至与农民作对者更是可恨。这些卑劣者十分令人不耻。
再说,每个人往上代数数,谁家不是从农村出来的?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严重的地域歧视,一个地方的人看不起另一些地方的人,这都为加剧社会矛盾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消极作用。
当然由于中国的社会特点,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其社会局限也显而易见。其狭隘自私,目光较为短浅,自由散漫等尤为常见。不过,与之在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相较,这些消极因素毕竟不占主流。同时通过法律的约束和思想道德方面的疏导,这些终会逐渐消失。
由此看来,树立正确看待农村和农民的观念很是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都应帮助农民发展农业,为国家强盛和全民富足打下强基乃是根本目的。
如今自2004年至今,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连接二十一年聚焦三农。可见发展三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这正是抓主要矛盾的体现。因为在农民占大多数的中国,只有农民富了,才能说我们国家真正富了。
值此国家继续乡村振兴之际,回味茅盾先生的农村三部曲,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央的部署中所蕴涵的深意并为之尽点微力极为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