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3-23 20:02: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宣城
曾经的白湖(二十六)
艰苦的六十年代初
1959一1960年,是中国最困难的时期。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让农业歉收,赫鲁晓夫撤走援华专家,并逼中国偿还斯大林时期提供的无偿援助……一系列的打击令中国人的日子过得很苦。
不仅粮食不够吃,并且各项生活资料都匮乏。为让所有人都能有一点,许多紧俏物资都凭票供应。即便有的东西不凭票,但质量不高或价格高昂。比如由于货币贬值,一只母鸡卖到50元一斤,令那个年代每月仅二三十元工资的工薪族望而却步。
我的胶鞋坏了,有一次就想在场部东边的塘串河供销社小门市部里买一双。可营业员说,要萨(雨鞋)票。没商量,我只好下雨天仍穿透水的胶鞋上下学。
那个时候作业本是用稻草做的,纸面灰黑,还留有没打碎的草梗。墨水写上去就化开一片,往往弄得字迹模糊不清。
那时最希望能买到纸稍微白点的作业本。有时只要听人说什么地方有,就赶紧跑去买。可是这样的机会却很难得,即便有,那纸也只是稍微白点而已,墨水写上去也只是化得稍轻些。
还是在那小供销社。有一回我想去碰碰运气,看有没有纸张稍微白点的作业本卖?可依然失望。正要离开时,进来一个农村社员,对营业员说:我买7块饼干。买好后,像自言自语,又像是对营业员说:大啊子吃3块,小啊子吃4块。当时我想,他的两个孩子看到他们的爸爸为他们买来了几块饼干,不知该高兴成什么样子!
这情景一直在我脑际萦绕不去,若干年后想想,尽管那时觉得很苦,但生活在农场,与之相比,我们日子过得算很不错了。
那时每月粮食定量,干部22斤,家属及小孩19斤。为了能撑饱肚子,除了以自家在二分菜地里种的瓜菜代替,还在烧饭时米不淘而直接下锅,以防营养流失;又听人说,煮饭前先将米在锅里炒一下,这样饭就多些,于是我们照此办理。这样的饭究竟是否多些?当时也说不清;此前还看到农村生产队食堂(各家包括锅、铲在内的铁器皆已拿去在土高炉里炼钢铁去了一一实为炼出的铁只是铁坨坨)里社员们吃的稀饭里多数是菜叶,仅见不多的米粒;农村食堂解散后,我们看到社员自家烧饭时,米烧一开,即捞出一碗蒸在稀饭上,给下地干活的男劳力吃,其余人只喝发出唿啰唿啰响的稀饭。
我们家虽在农场,比在农村强多了,但也得精打细算着吃。每日三餐很稀的稀饭,不敢多吃,特别是逢31天的大月,更得省着吃。
有一回,轮到我们家理发,师傅给我父亲理好后,我说再给我理。父亲说,你下次理吧。我说一下理完不就算了,师傅也说,对,省得下次再来。
在给我理好后,妈妈已把饭烧好。师傅正准备走,他们喊他吃了饭再走。师傅知道大家都不够吃,怎么肯吃,执意走了。接下来父亲气得打了我一下,说:叫你下次理,你非要今天理!我这才明白为什么要我下次理。为报复挨的这顿打,我又悄悄扔了一些饭菜票和开水牌在外面的草丛里。
有一回梅山小学班主任老师来家访,到了隔壁张宏伟同学家,老师准备离去时,张同学对他说,隔壁是我家。来我家后不久就到了午饭时间,我和妈妈(父亲出差去了)留他吃饭。那天就我一人陪他吃饭(菜只是一碗腌菜豆腐),因为饭不够,只够两个人勉强吃,妈妈那天中午只好不吃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