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3-19 18:11: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宣城
上海印象(七)
罕见拥挤的住家
曾几何时,上海普通市民的住家简陋、拥挤程度名扬四海。一家三代甚至四代人同挤于十来平方的陋室里不足为奇。电表、水表公用,费用分摊。若是哪家来了客人,水费则按这段时间水表所属总人口分摊。电费则按各家灯泡总瓦数分摊。
许多人家没有独用厨房而是几家合用。若遇人员集中烧饭、洗衣时就得排队等候。
本来人就多的人家若来了客人,其拥挤不堪的局面就更不堪了。床上睡不下睡地铺,脚无处去就插床底下。房间上方有可能的则搭个顶多能坐人而不能站的小阁楼,这样可睡几个人以分担些下面人满为患的压力。有的则在通往楼上人家的狭小的楼梯下小空间里搭一床小床可挤两个人。
因此当地人调侃说:宁要浦东一间房(指到浦东搭简易窝棚住),也不要浦西一张床。
往往有的人外出时穿戴很光鲜,在外人眼里,这是令人羡慕的大上海人。实际上有的两口子只能在仅能放一张床、一只衣箱、上方挂的蜘蛛网代替顶棚的蜗居里生活。至于吃饭,反正有公用厨房,将就一下能吃饱算数。
解放初期,有些人家被分到了过去条件好的人家的房子。但那一幢幢原本只住一家人的楼宇被多家分住后对于每一家来说就又显得十分局促了。
有的人家一进门的门后是一张小孩床,往里通过仅容一人通行的小过道两边,一边是煤炉与小灶台,另一边是布帘遮挡的马桶间。再往里是一张小双人床。至于衣物什么的就放在自己搭在床上方的木板上或床底下。墙上还钉着若干挂钩,可挂自行车或别的东西以提高空间利用率。有上学的小孩放学后就坐在小板凳上扒在床上做作业。
由于住的实在太拥挤,七十年代时有些人家就到浦东搭宽敞的窝棚居住。那时属川沙县的浦东尚未开发,于是大片农田里各式的棚屋、如蛛网的电线、污水潺潺的地面比比皆是,一幅“贫民窟”的模样豁然眼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