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1-16 08:59: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宣城
儿时的年味
离春节尚有一周多,空气中就已时时处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即便是天空,无论是阴晴雨雪,都泛起年的光芒,透着年的气息,显岀年的气象来。
小时在崇明老家农村,这个时节就看见老人们忙着准备送灶君公公上天。其时先用一块家织的土布毛巾将平时敞开的供奉灶君的神龛蒙起来,然后面对灶君,伫立灶前,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其内容不外乎请灶君上天禀报我们是规矩人家,保佑我们全家一切平安顺意。
隔天,估计灶君已离神龛上天,好奇的小孩子们就央求家中老人能否把毛巾拿掉,想看看里面是否已空了?此时老人们滿脸严肃,慌忙直摆双手,大气都不敢出地说:哎呀,汝这死小囝,勿好嘿港格。吓得小孩们赶紧离开,再也不敢提此事。好像直到大年三十才把毛巾拿掉,此时果见灶君已回来端坐在神龛里了。老人们在灶头供上饭菜,口中依然念念有词,真心感谢灶君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之辛苦,并继续保全家平安无事。
离年越来越近,家家都开始准备年货。炒花生、炒蚕豆、炒黄豆、做带馅的二两左右一个的大个元宵(吃时不下汤,而与米饭干吃)、做状如动物、水果的米制食品、将夏季窖在土中的芦嵇(状如高梁,食其杆中甜汁)拔出来熬制成如货郎担上卖的那种四角糖块、会做的人家还要蒸制多层甜米糕自吃或馈赠亲友……
那时过年,除猪肉、油盐酱醋、煤油、火柴、鞭炮外,其余如鸡鸭鱼、蔬菜等基本是自给自足。
大年初一早上天不亮家里大人就得起来烧早饭,待一切停当,再喊小孩子起床。这一天大家都穿新衣服,大点的小孩自己穿,小点的则由大人帮忙。如果早上很冷,大人就用柴禾在床前泥地上烧一小堆火,将小孩衣服烤热了再穿。否则手臂进衣袖时太冷太不舒服。与此同时,小孩们都会按以往惯例对枕边一望,就见一张崭新的伍分或壹角面额的人民币静躺在那儿大张着笑口向你频频招手。当然那新钱是舍不得用的,会一直压在抽屉里深藏不露。
一切准备停当,全家人并始吃早饭。当地人所谓早饭唯大年初一这一顿才被称作早饭,平时则不叫早饭,至多到时只说“吃饭了”而已。
这早饭实际很简单,大米饭加乌松菜〈叶片带皱痕的青菜的心)。因为六十年代之前当地人主粮是玉米,所以这一顿能吃上平时难得一吃的大米饭就显得特珍贵。
吃早饭时除给灶君供奉饭菜外,还得在灶君面前点上两枝大红蜡烛,同时在户外放鞭炮以示喜庆和期盼在新的一年里全家平安和农事风调雨顺。
后来为破除旧习,地方政府要求老百姓吃早饭时不得点蜡烛。也有乡、村干部违规悄悄点了蜡烛的,则被上级批评教育,弄得在群众中很没面子。
此外,吃饭时还向房顶上抛些饭粒,表示人不能只想着自己过年享受好的待遇,也得让麻雀等鸟类过个快乐的年。可见那时朴实的农民就已具备此环保意识实属难能可贵。
吃过隆重的早饭,人们走出家门互相拜年或去看乡下草台班子演戏。而这一天,所有人都不得在别人家吃饭,并且所有人家必全天吃素,不得杀生,让众生灵都过个安稳之年。
半个多世纪过去,那种场景已被尘封进历史。如今过年的方式繁多,花样百出。即便是放鞭炮这一习俗早些年被禁或部分禁,如今又开放或部分开放。这一切无不体现着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已大大发展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