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江南论坛-宣城江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88|回复: 0

话说票证

[复制链接]

1717

主题

2006

帖子

891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915
发表于 2023-1-13 14: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合肥
话说票证

         说到票证,除了年长些的,如今的小青年应该不知道那是什么东东或觉得那是离今天已很遥远的物事了。可对于前者却依然记忆犹新。
         中国的票证自五十年代初政府就开始向老百姓发放了,不过那时票证的品种还不多,仅限于供应中国自己不能生产或产量不大的商品。我能记得的如洋油票(点煤油灯用的煤油,有时不能满足供应就用江猪油一一应该是江豚炼的油一一点灯)、洋火票(火柴,我老太爷或爷爷辈的为省钱,更为火柴不够用,则用铜条砸打火石取火)、洋皂票(肥皂)、盐票、糖票、香烟票、粮票(进口的洋米或洋面价格比国内低)、油票、布票、布鞋票(也可用来买一尺二寸棉布)、毛线票、胶鞋票、汽油票、城市还有猪肉票、豆制品票、工业品券、华侨券、外汇券等名目众多、让人眼花缭乱的票证。
         另外,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国家还对知识分子按月额外有偿供应猪肉、白糖、黄豆、较好的香烟等。我们家在白湖劳改农场时,我父亲就曾享受过。
         当初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那个年代国内商品生产严重不足,只能取此策略。这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那个年代计划经济好的一面,即东西虽不多,但基本上人人有份。
         后来随着国内各工业门类的逐步增加和发展,中国老百姓又有了需轮流才能发到的缝纫机票、手表票、自行车票、黑白电视机票等。
         以上众多商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之情形初步体现了生产的持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
         不过在那人们日常生活须庾不离票证的年代,却也有两处吃饭是不收粮票的。那就是乘火车或轮船的乘客可以只用人民币即可。这对于当时月定量仅20多或30斤的城镇户口人员来说可说是节省粮票的极佳时机!
         六十年代初,赴老家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我在蚌埠期间,为填充漉漉饥肠,经常混进火车站买上一两包每包重2两、价1角2分的不收粮票的饼干果腹。
         有一回赴南京出差,在一小吃店里花2角钱、2两粮票买了一碗酒酿元宵。正在吃时,同桌来了两位食客。其中一位买了与我同样的两份酒酿元宵。这二位刚准备开吃,就听未去买的那位说,这酒酿元宵怎么只有酒酿没元宵?问对方,是不是两角钱、2两粮票?回说,是的。又问我,是否两角钱、二两粮票?我说是的。当见我既有酒酿又有元宵时,急忙对同伴说,赶紧去问一下,是不是弄错了!
         见此,我趁那位问的人未回来之时,飞快吃完离了小吃店。心里想,万一店家说把我的弄错了,让我补钱补粮票岂不太扫兴?
         如今不同了,想吃什么随时随地买,不想跑路就网购,待客就到饭店,不想烧或不善做饭菜者就点外卖;有些人怕胖不敢多吃;有的小朋友厌食不愿吃;商家只愁难或卖不掉……
         这就是现在与过去的巨大差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宣城江南论坛-宣城江南网 ( 皖ICP备17022277号 )

联系QQ群:10880711    广告招商电话:13305635125

皖公网安备 34180202000386号


举报电话:13305635125 举报邮箱:1159155129@qq.com

Powered by 宣城江南论坛 © 2013-2019

友情链接:滋美肌面膜电炉打桩机无锡纹绣培训不锈钢雕塑雕白块陶瓷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