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风扑面来
“年”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一种猛兽。每到一定的时候就要来人间骚扰一阵。为了将其驱走,人们就燃起竹子,让竹子燃烧的光焰及爆裂的响声将“年"吓走。于是民间就有了“爆竹”之说。
后来发明了火药,就以火药代替燃竹,以其爆炸的声音将“年″赶走。久而久之,习惯成为自然,“爆竹”(也有叫“炮仗”,好象是打仗的炮声)之说就一直被流传了下来。
然而“年"虽被驱走了,但“年"的观念却深入人心。到后来成为一种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形式或方式,即“过年"。
“过年”也称过“年关",意为是个“关卡",在旧社会,穷人常外出躲债。于是人们都祈求能平安度过这个关卡,这就有了“新年快乐"、“新年愉快”、“诸事顺意”……之说。
过年,在物质资料不足的年代,是人们一年中最大的向往与奢侈。一般情况下可以好好地吃几顿饱饭和吃到平时吃不到的“美味”。
不过在传统习惯中,中国人的过年实际主要是让家庭主妇或家中大点的女孩们忙碌一阵。不怕麻烦的南方人是打年糕、灌香肠、腌肉(鱼、鸭)、做各种糖食及炒货,在北方则是蒸馒头、包饺子等……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平时吃饱自不必说,而想吃什么好的只要有钱都能买到。
可是对中国人来说,过年仍离不了一个“吃”字。离过年尚有一个月或半个多月,人们就开始忙着采购或自制“年货”,旨在喜迎这一年一次的“年″的光临。
当然,如今的过年只是过的祖辈传下来的风俗习惯、喜庆氛围、文化传承、民间趣味……,而对于“吃",早被我们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淡化了。其间的精神享受所折射出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这个国家的逐步走向强盛和百姓的日渐富足。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老习惯之不足之处也不时显现。比如在人口、建筑物密集的城区,燃放烟花爆竹导致的环境污染(空气、垃圾、噪声)、因疏于防控酿成火灾甚至人员伤亡、人员聚集不利疫情防控等都难以适应当今的现实生活。因此对于将至的兔年春节,为了维护自然环境和人们精神环境的洁净,本市仍对人们一贯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采取了防控措施。即在城区禁售、禁放烟花爆竹之举措既符合时代要求,又是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生活中的必然体现。
在“年”味渐浓之际,愿年丰人寿、年年有余、年景光明、年风扑面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