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厨
“帮厨”这种以往在大、中学校里十分通行的做法,如今的学生应该不知道了,因为时代不同,这种方式也就走进了历史。当然,顾名思义,也不难理解,帮厨就是学生们帮学校食堂做事。
六七十年代时,大、中学校都有这种举措。一为培养学生劳动意识,二为减轻些食堂工友们的负担,三为让参与者届时能改善一下伙食。
记得六十年代中期上中学时,学生们经常要轮流到食堂帮厨一天。并且那一天可以不上课,还能吃得很饱,在那所有人口粮都不足的年代,能有如此既轻松又能吃饱的差事着实让参与者内心里美得无以言表。
到轮到帮厨那一天,同班的三五个同学如过年般喜滋滋地来到食堂。什么淘米、洗菜、过后洗刷菜、饭桶(那时每个班级各有一个小点的木质菜桶和一个大点的木质饭桶,由各班级值日生用铁勺为本班同学各自带的饭、菜碗里分发饭菜)等忙得不亦乐乎!
到开饭前夕,帮厨者可与炊事员们先吃,吃完后再由炊事员们按各班级人数(约40人上下)向两个木桶内量入饭或菜。
那时我们每月交伙食费8元(初中7元),每周可吃到两顿如炒肉丝什么的荤菜。凡帮厨者都能放开吃个肚饱腰圆,要是摊到吃荤菜那天则更如过年似的。
等我们与炊事员们吃完不久,第四节下课铃声响起。稍许,只听见教学楼方向传来杂乱的脚步声。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大,越来越激烈,如滚雷一般回荡在空气中。待饥不可耐的人群从一幢房子的转角处进入饭场(食堂前的一片空地,用粉笔写上某班级的一个菜桶和一个饭桶就散放在空地上,如遇雨雪天就挤在不是很大的食堂里)时,由于疾跑,人们脚下带起的阵阵尘土也追着人群疾飞。待跑到近前,这些尘土几乎都飘入了桶内。可对于正在长身体且整日饥肠漉漉的小年青们来说,谁又能顾得了这些呢。
七十年代到蚌埠上学时也常帮厨。那时中午饭是用小搪瓷盆蒸的饭,吃饭时用竹签一划四份,供四人分食。至于菜要比中学时差多了,基本上是青菜烧猪杂碎(蚌埠有全省最大的肉联厂,各类肉制品比较多且便宜)。那没洗净的猪杂碎和青菜中的泥沙,令人厌恶,可就是那种伙食,不吃也得吃。如果不吃肚子肯定不答应。
到了晚餐,是馒头、稀饭,菜与中学(中学时早、晚皆稀饭,吃不饱也没办法,有条件稍好者下半年时可到校外人家买煮山芋充饥)时类同,由腌菜当家。
这个时期帮厨,除自己撑到吃不下为止,临了还悄悄带许多馒头给同班或同宿舍的同学共享。特别到了冬季,在食堂吃完晚饭并收拾完毕,就将上、下衣及外套内外口袋里塞满馒头。最多一次能塞10个(平均每个约二两面粉)上下。如此,轮到帮厨那天,同班许多人就能享受一下小小的年的感觉。
如今帮厨这种方式在部队还能见到。比如那天连队食堂吃饺子,由于量大,炊事班来不及,就将饺皮、饺馅分发到各班,在非作训时间由大家共同承担包饺子任务。
现在的学校食堂皆由各商家承包若干窗口,从一开始用饭或菜票,然后是代金券、饭卡、直接用手机刷卡等。我们这个时代发展得实在太快,可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总难忘那段刻骨铭心的艰辛岁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