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冬季越来越暖和
今日小雪。虽然时令已是初冬,但丝毫未有冬日的寒意。不仅如此,长时间徘徊在20多度的暖阳总将人们烤得热汗涔涔。
近日电视新闻里常现东北大雪纷飞、原野皆白的景观,真令我等为东北人有幸宅在温暖的房子里无比惬意地猫冬艳羡不已。
可我们这地处长江下游沿线以往却并非如现在这个样子。在五六十年代,这个时节已是朔风嗖嗖、天寒地冻甚至雪后屋檐下冰棱子拖有一尺多长了;有的时候,顽皮的小朋友们会小心翼翼地踏上冰面,享受一下如站在玻璃台面上的乐趣。
那时我们生活在白湖劳改农场。这个时节脚上已穿起服刑人员用稻草、芦花编的温暖、柔和的草窝子。为隔绝室外泥泞道路上的雪水,草窝子下面加上一层木板,木板下分别在前、后两处横向钉上两根木条,这样即使踏过较深的泥水也可保草窝子上部不被弄湿。
1966年也是这个时节,我们经蚌埠赴京大串联。到蚌埠时已经冷得全身发抖,后在挤满了人的31个小时火车炼狱后于午夜抵京时,零下二十度左右的低温冷给我们这些从未经历者冷不防一个下马威。为清除等车的寂寞难耐,在先农坛体育场接待来自全国各地串联学生的军代表建议我们步行前往目的地。于是分管我们的军代表带着我们几十人冒严寒沿前门大街往南在南苑路上步行10多华里,到达接待地点一一北京橡胶四厂时已寒意全无。
时至八十年代,我们这儿冬季经常平地雪厚一尺左右。农村土公路中央是一条宽十几厘米的行人踩出的雪沟,自行车只能推着走;如遇对面行人,双方需在雪沟里相互搀扶才能侧身勉强通过。
即便到了OO年代,市区道路上堆积的雪也得拖个十天半月才能化完。
如今不同了,冬天不很冷,下雪不多,大雪更是难觅踪影。气候不知不觉逐渐变暖了。特别是冬季里土壤中害虫冻不死,这对农业生产可谓百害而无一利。
为抑制大量二氧化碳形成的温室效应,我们国家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举措,淘汰落后能源、开辟、利用新能源,为改善地球气候作出我们的努力;日前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也达成全面气候协议,批准设立“损失和损害”基金,这被称作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性胜利”,也意味着发达国家(此前数百年的工业化破坏了地球大气层)需为气候变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灾难性后果“埋单”。可见,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才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