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10-5 11:06: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淮南
国庆从夏跌入秋
还是刚进小学时,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内容为:“九月里,秋风凉,棉花白呀稻子黄……”,并且还被谱了曲子,上音乐课时由老师为小朋友们教唱。
记得从那个时候起,我们所经历的是:冬季严寒、夏季酷热,春天暖和、秋天凉爽。往往寒冷的冬日里,草房屋檐下的冰棱子垂下来有一尺多长,在我们所处的纬度上,地面积雪愈尺,厚实的冰面上站上人也不破碎;而进入盛夏,涔涔热汗沾衣、闷热难耐,时而江河横溢、滔天浊浪淹没田园。然而那个时候的人们却觉得,这一切都是在老天的安排下,按步就班地降临人间,该来的来,该走的走,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更能从容应对。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切逐渐发生了变化。在我们所处的纬度上,冬天大雪不多,冰棱子已不见;夏天雨水也少,那种撼地震天的急风暴雨更是不知遁去了何方?更有甚者,前天(10月3日)我们这儿竟重返摄氏39度的盛夏,从当日午夜起开始转为昨日10几度的深秋,且秋雨霏霏、狂风劲吹、寒意袭人。今天更是阴冷异常,令气温从甚高处猛然跌入低谷。
再看前些年,离现今不过十几年的00年代,我们这儿冬日里下的暴雪还需在路面上融化个十天半月的,夏季防汛则更是常态。而现如今却很反常,原先有的现在没了,原先没有的现在有了。大自然太会作弄人,让你在猝不及防之际,须不得不经历那无法逃避的严峻考验!
可细而想之,这一切反常能全怪大自然吗?显然不全是。近几十年来,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地球变暖,难道不是人类给自己套上的桎梏?别的不说,仅汽车尾气排放就为上述现象的出现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可是在当下,假如仍像几十年前那样,中国人出行没有汽车怎么行?这既不方便,也没面子!更给日益强大的汽车、石油等行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冲击。
中国古语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用适当了,给人以方便,用不当了,则给人以不便。
好在人类已意识到上述情况之利蔽,已采取措施以避免环境日益恶化。
比如,我们国家向世界承诺的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为:碳达峰,即在某一个时点,让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不过这须全社会的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才是。
我们常说“人定胜天”,但需要强调的是,这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做到。如不顾实际情况,不遵循自然规律,盲目、无序地发展经济,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严惩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就是说,天为大自然,而人则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必须将自身融入大自然中进行考量,进而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上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让人类自身生活质量得以相应提高,这应成为人类的共识和努力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