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宣城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积极探索地域法治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的有机融合,持续塑优“宣法扬德 护民 兴城”品牌,以文化人,以法育人,奋力打造地域法治文化建设的“宣城样本”。 一是强化“三保障”。强化组织保障。“七五”普法以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研究法治文化建设工作2次,市政府召开专题协调会1次,解决难点,推动重点。2016年,市主要领导对《关于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建议》作出重要批示:“宣城地域文化内涵丰富,宗祠文化、民俗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文化有相一致的‘元素’,希望加强研究,形成宣城文化新成果。”2020年,市分管领导主持召开全市地域法治文化研讨会,要求推动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廉政文化、诚信文化、旅游文化、孝道文化有机融合,实现以文载道向以文化人、以法育人的转变。强化制度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法治文化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法治文化建设路径、目标。制定《宣城市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命名办法(试行)》,明确场馆、公园、广场等阵地的建设标准,为法治文化阵地提质扩面提供政策支持。强化专业保障。联合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启动宣城历史与法治文化建设研究工作,目前,已收集整理水东镇禁赌碑、清代学者包世臣、中国第一位女编辑吕碧城等法治线索20余条。 二是聚焦“三依托”。依托实景展现法治文化。融合敬亭山“执法如山”、宛陵湖“行法若水”、昭亭路“守法如行”的法治文化底蕴,建成独具宣城特色的“一山一湖一街”法治文化景观带,并实现“一县一馆一公园”全覆盖。融合“神兽石”“官躺湖”等法治故事,建成首个法德文化景区。将“各守其分、分清是非、互谅互让、和谐友善、共治共享”的法治理念融入“井水不犯河水”的历史典故中,建成首个农村法治文化馆。依托作品弘扬法治文化。组织法治微视频、故事、漫画、摄影、楹联等征集活动,编印《宣城法治文化丛书》。将法治元素植入文房四宝、皖南花鼓戏、大鼓、皮影戏、剪纸等“非遗”项目,《醉美桃花潭 悠悠普法情》《看门太守》《初心固 使命传》等多部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依托活动传播法治文化。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百场法治皮影进社区”“千部法治电影下乡”“万册法治书籍进农家书屋”等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立足“宣文化”,聚焦“惠民生”,让“宣法扬德 护民兴城”地域法治文化品牌走进百姓生活。 三是着力“三创新”。创新塑造法治形象。以宣城本地最具代表性的扬子鳄为原型,创作“扬子”法治动漫形象,在各类普法阵地、活动、栏目、资料中普遍使用“扬子”形象。打造“扬子”IP,制作《扬子普法》系列动漫作品14部,创作“扬子”手伴、钥匙扣等文创用品20余种,推出“普法一家人”法治表情包32个。创新搭建法治平台。搭建广电两大平台、微信微博两大载体、抖音视频号两大视频终端于一体的普法传播融媒体,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微信群村(社区)全覆盖,构建起集法治宣传、信息发布、访求回应、舆论引导于一体的法治宣传平台,实现普法信息传播资源通融、宣传互融。创新提升法治体验。开发“线上虚拟法治点联动系统”,市县两级的7个室内馆全部实现VR全景展示,75个法治文化阵地上线普法地图,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就可以“一点带面”,尽情领略。依托全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开通青少年“法治旅游”打卡线路,定期组织“青少年法治夏令营”活动,将法治文化融入休闲娱乐中,让市民和学生在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中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