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六安市裕安区苏埠镇陵波村的隆兴米业还在热火朝天地生产着,当地贫困户陈天福正在厂里打零工。“我也算米厂的‘股东’,每个月250元的利息打到我卡里。平时在厂里打打零工,再加上800多元的土地流转费,去年一年我增收了7000余元。”陈天福告诉记者。 “这些贫困户帮了大忙了。”隆兴米业经理陈波说。米厂每年加工3万多吨稻米,规模不大,但现金流动不小。 2016年,陵波村在金融扶贫中引入“第三方”机制,为该村10个贫困户每户申请了5万元小额信贷。不同于一般的金融扶贫,这5万元钱没有直接交到贫困户手上,而是投入了当地的米厂,贫困户通过这笔投入成为了米厂的股东。 陵波村让“第三方”即企业以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或净资产算作股份,与贫困户贷款额度按照1.2:1进行配比,通过银行评估;由贫困户与“第三方”签订入股合同,并确定固定股息收益以及分红,约定由企业承担金融风险;最后由贫困户、“第三方”和银行签署三方协议,贫困户获得小额信贷后入股。 陈波告诉记者,通过“第三方”金融扶贫,米厂很快获得了银行贷款,还比一般贷款节约了一万多元钱。 “我们选择米厂作为‘第三方’也是有理由的。陵波村有近4000亩水稻田,米厂作为下游企业,能够有效支撑我们村的农业。同时,米厂有足够的固定资产,向银行贷款也比较方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挂职陵波村的第一书记颜大为告诉记者。目前,这种扶贫模式正在裕安区其他乡镇广泛应用。 据陵波村贫困户刘传江介绍,之前他也找过银行贷款,但因为早年受过重伤,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没有固定的收入,银行不愿意给他贷款。通过“第三方”金融扶贫,他获得了5万元贷款,成为了米厂的股东。连续3年,刘传江每年都有3000元的分红收入。 “贫困户多是老弱病残,很多人根本无法满足银行贷款的条件。即使贷款成功,大多也是从事一些规模小、风险大的养殖业。而通过‘第三方’金融扶贫模式,有效转移了贫困户的金融风险。”颜大为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金融扶贫的创新,让企业与贫困户之间达成互助的关系。最终目标是通过企业的长远发展,解决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帮助贫困户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