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江南论坛-宣城江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91|回复: 0

再也回不来的父亲一一父亲节说父亲

[复制链接]

2124

主题

243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590
发表于 2024-6-16 19:29: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淮南
再也回不来的父亲
       一一父亲节说父亲

       我的父亲在他六岁时我的爷爷就过早地丢下我奶奶,我姑妈和我六岁的父亲走了,我奶奶靠一点薄田带两孩子艰难度日。
       出于生计,我父亲稍大点后被送到上海海宁路他叔父开的医院学西医。当时一起学医的还有许多人,一批结束,再招下一批。后来听我妈妈说,学医期间,他与另一同伴曾逃跑过一段时间。再后来,听他自己说,是被上海外围的一支新四军部队(不是苏南支队就是浙东支队)请去为伤员疗伤。因为当时做这种事不便公开,所以,我那叔公就说这两个学生逃跑了。至于叔公是否知道实情,现已无从考证。
       学医毕业,先在他叔父医院做事。到上海解放时正好二十多岁。
       五十年代初,华东军区成立医疗队(应该是后来的军区总医院),我父亲即报了名,随后被安排到南京工作。
       1950年10月中旬,国家开始整治淮河。毛主席还手书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题字。随后我父亲被调到治淮委(蚌埠)下属的劳改总队从事医务工作。有一次他回老家探亲,带回来一幅毛主席的上述手书印刷品,就贴在我家灶屋与房间之间已换成砖砌的隔墙上。当时我觉得那“一”字结尾处向上一翘,活像竖着的脚。
       其间还有个插曲,我奶奶在我爷爷去世后,一人带两孩子,生活不易,破草房又漏雨,经常悲伤垂泪。她说我父亲对她说:你不要哭,等我长大了一定砌瓦屋给你住。后来果然先后砌了五间呈L型的瓦屋。我们与奶奶各两间,另一间作堂屋。不过那所谓堂屋只能算杂物间,放了一副石磨、一只石臼、堆了柴草,有时还养一只羊等。不像考究人家,中堂正中一幅画或祖上的画像,两边对联,下方红木条案上有香炉、烛台、两侧是两把红木太师椅等。其进屋门槛高约一尺,小小孩进屋需爬过去才行。当然祭祖的设施也是有的,按当地习俗,在堂屋放一小桌,桌上有一木质屋状物,内置祖宗牌位。
       言归正传。1953年,为安置治淮委下属劳改总队及后续获刑犯人,由夏长根等组建安徽省地方国营白湖农场,我父亲也随之调往白湖。他与同事们先在庐江盛桥与巢县沐集间的兆河上带犯人建水闸,单位名称为建闸大队。
       其时他常写信或探家时说,当地农村常有毛人趁夜黑爬上人家房顶吓人。实际是敌特分子制造混乱;还说他们经常要爬山;为充饥,妈妈常将黄豆放上水,加入五香八角加盐煮熟,并在饭后将铁锅端掉,将盛有黄豆的竹筛置于灶上烘烤,然后寄去。还说他同事中有人不识八角,先吃八角,刺激得直吐。
       他们最初参加工作时是供给制,统一着缀有帽徽、胸章、臂章的军装。到白湖后就改为薪给制了。
       1957年下半年,我初到白湖时,建闸大队刚完成任务,干部及家属、犯人、看守的公安部队全部迁往白湖南畔梅山北边一公里处,更名为一大队,他负责大队门诊室工作。平时带着十几二十个服刑或劳教医务人员负责给全大队所有人治病。
       另外他还负责一个养练队,即轻刑犯中身体不好者在开垦出来的药园里种植中草药;有时还带擅草药者至黄山等地采集灵芝等草药。
       那些医生来自全国各地,且医术高超。记得有一位已五十多岁原国民党警方人员常给年轻医生上课;还有一位来自上海的原国军医生(劳教),她与其夫五六十年代时在上海医院月工资都是两百多元;门诊室设立了中药房,柜台两侧书有“精制饮片,丸散膏丹”之对联;我看到中医们用牛骨熬制药膏;在那里,父亲学会了中医,还学会了针灸等;此外,养练队里还有位说书人,夏夜乘凉时数百人听他说《济公传》《英雄谱》《七侠五义》等,以消解那夏夜的炎热。而说书人的待遇只是一杯茶、几支烟而已。
       我父亲平日里对门诊室的医生照顾有加,所以有的人(包括给我抄小学三年级[上]语文、算术课本的舒城解医生和让我接触大量文学书刊的固镇王医生)释放或解教后还来看望我们一家。
       平静的生活过了些年,1966年,公(那时两劳单位属公安系统)、检、法同样未能幸免于那个特殊年代。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白湖农场还曾被6408部队(十二军)接收过一段时间,不久又交回地方。
       1970年,白湖一批管教干部被下放到阜阳地区亳县、涡阳等地。我父亲则一人到了古井酒厂所在地张集公社(我岳父一家也在此公社)王各大队。
       其时,他经常为人治病。有一次有一社员在山芋窖内一氧化碳中毒,其家人觉得不行了,一路边哭喊边抬了过来。经救治,恢复了正常。此后,来看病者常排队等待。
       可是,父亲早先胃不好,后来肺也不行,再则一人在那无人照顾,不得已于1975年初办了病退回到老家。无奈上海对外来城镇户口卡得特紧,很难进入。无论向当地各级机关多次申述或向媒体求助均无济于事,最后只好转为农业户,与我妈妈及弟妹们先行回家立的农业户合在一处。唯一不同的是还有退休工资。但由于是病退,故按60%发给,仅40几元。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才逐渐涨到200多元。
       转农业户后,要参加生产队劳动。由于年轻时没做过,此时再做,很不适应。加之户口问题,工资比例问题,年龄问题,使之身体每况愈下,经常发火。憋闷忧郁之中,致肺部问题日趋严重,多次住进医院,经多年的折腾,这个第一代白湖人之一终匆匆告别了这个世界,走完了他七十岁的人生。
      其时弟弟拍电报到宣城。可是那年雪特大,客车不通,电报送到南湖茶林场时已是一个多星期以后了,那段时间我也与同事们下乡协助收旧贷被困在乡下。
       如今我们都好了,也替父亲看到了那个年代无法预料的今天。愿父亲在天堂里安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宣城江南论坛-宣城江南网 ( 皖ICP备17022277号 )

联系QQ群:10880711    广告招商电话:13305635125

皖公网安备 34180202000386号


举报电话:13305635125 举报邮箱:1159155129@qq.com

Powered by 宣城江南论坛 © 2013-2019

友情链接:滋美肌面膜电炉打桩机无锡纹绣培训不锈钢雕塑雕白块陶瓷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