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江南论坛-宣城江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7|回复: 0

五六十年代的知青典型

[复制链接]

2124

主题

243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590
发表于 2024-2-15 17:58: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宣城
五六十年代的知青典型

       那时董加耕、候隽、邢燕子、张韧、吕玉兰等名字在中国大地传扬,尤其对中学生产生极大影响。
       六十年代读初中时,我们所受的教育都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一颗红心是努力学习,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两种准备是或继续升学或为建设新农村服务。那时大力宣传的主要有以下一些主动到农村务农的先进典型。
       董加耕。作为中共党员的他。1961年5月,他毅然放弃去北京大学深造的机会,立志回乡务农,他的行动曾影响了上世纪中国乃至前苏联等国内外千千万万的青年。董后来成为了高级政工师,曾任江苏盐城团地委书记、盐城县委副书记、团中央委员、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成员等职,曾当选为第3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执行主席,第4届全国人大常委、盐城县政协副主席。
       1964年3月20日《人民日报》指出“董加耕所走的路,就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应该走的路。”建国50周年前夕,董加耕入选“共和国英模”50人。2005年董加耕享受全国劳动模范待遇。
       侯隽。1962年,她积极响应政府“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主动放弃了高考,毅然选择到农村插队。
       扎根农村以后,她和村民们一起从事生产劳动,风雨无阻,深受百姓的爱戴。
       1963年,一篇名为《特别的姑娘》的报告文学在人民日报发表,从此侯隽的事迹家喻户晓,而她本人也成为了当时青年学习的榜样,此后更是多次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邢燕子。1958年,17岁的邢燕子初中毕业。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满怀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做新中国第一代有文化农民的豪情壮志,回到当时的天津市宝坻县司家庄村,与乡亲们一起干繁重的体力劳动。村里劳动力少,她先是组织成立幼儿园,让妇女劳动力解放出来。后带领女团员,组成“燕子突击队”投入农业劳动。她在我国农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成为“发奋图强,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青年典型。曾先后5次受到毛主席接见、13次受到周总理接见。她的先进事迹成为影响一代人的青年标兵。她是中共九大至十三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张韧。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二附中,同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为响应党中央号召,主动弃学下乡,落户到安徽肥西县袁店乡利和村,务农八年。1970年由省委调往《安徽日报》工作,任记者、编辑,报社党委委员。1982年考入安徽省业余大学,1987年大学毕业。1990年赴日进修信息系统课程,1993年聘为高级经济师。在皖期间,1964年当选为共青团全国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并和二十余位青年一起,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的接见和亲切谈话。1965年获“安徽省青年标兵”称号。1998年,曾被评为“全国女职工之友”。1993年秋回沪定居, 1995年,任新民晚报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1998年,任文汇新民报业集团纪委书记、监察室主任兼综合党委书记。2002年,当选为上海市第八次党代会代表。2003年,当选为全国妇联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
       吕玉兰。1955年高小毕业回乡务农,当年担任本村“铁球”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是新中国最年轻的合作社社长;1958年入党;1960年任本村党支部书记;1966年发表了闻名海内外的“十个为什么”的人生体会文章;1969年当选中共中央委员;1970年任临西县委书记,提出了著名的“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口号;1971年任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
       以上人物可说是新中国青年学生主动下乡务农的先行者。他们在那个年代以实际行动踏出了一条与工农相结合的艰苦创业道路,为后人树立起值得尊敬的光辉榜样。如今,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将“三农”事业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这表明,在咱们中国,只有农民富了才能说是真正的富,国家才有坚强的根基,民族复兴也才有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宣城江南论坛-宣城江南网 ( 皖ICP备17022277号 )

联系QQ群:10880711    广告招商电话:13305635125

皖公网安备 34180202000386号


举报电话:13305635125 举报邮箱:1159155129@qq.com

Powered by 宣城江南论坛 © 2013-2019

友情链接:滋美肌面膜电炉打桩机无锡纹绣培训不锈钢雕塑雕白块陶瓷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