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1-31 19:03: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合肥
体验煤矿工人井下生活
1975年秋,为增加实践知识和体验煤矿工人生活,我们随学校第二期全国商业系统政治经济学师资班男学员去淮南大通矿见识了一回煤井生活。
一行四五十人自蚌埠乘火车经水家湖至淮南大通矿。由矿生产部门将我们分成若干组,并指定若干工人师傅分别按组带领并照应这些第一次下煤井的人。
因为是第一次下井,所以大家既觉好奇又神秘,当然也难免有几分不安,毕竟这是在地下。
我们各组分别由指定的工人师傅带着到井口处,排队领取矿灯和安全帽。然后在钭井口处乘上长长的矿车下至大巷道。师傅说这里已到了井下四百米。
沿着由坑木和工字钢支撑顶部和两侧的大巷道往掌子面前行,只见沿途不住有水从顶部滴下或从两侧渗出,在地面形成道道不大的细流。巷道里冷风溲溲,不很亮的灯光将一切笼罩在一片模糊中。
走了数百米后,来到掌子面(工作面),各小组又被分开到各工作面。分布在相邻不远的各叉道的每个工作面空间很小,仅容四五个人,我与同行的葛信庭在一起,另有三个工人。
工人师傅不让我们操作电钻和风钻,说是怕出危险。我们两人只能打点下手,不断地将采下的煤用铁锨铲往旁边的工作面巷道,并推进一竖口,煤从竖口下去后,直接落到下面一个巷道的传送带上,被送到一处集中后再由传送带上运至地面。
在井下上一个班八个小时,其间休息多次,并由专门人送来开水和午餐。
里面不透风,很热,尽管也有送风设备。工人们只穿裤头干活,从头到脚汗水和着煤粉,将人们打扮成了花人,脸部与古装戏里的大花脸差不多。手若抓痒,一抓就会増加几道黑印子。
在工作面,每掘进一段,后续就有架子工用粗壮的坑木和工字钢将掌子面顶部和两侧撑起。在尚未支撑处,冷不防会有小如饭碗,大似脸盆的碎煤块或碎泥块自顶而落。好在戴着安全帽,能遮挡当头而落的碎煤块或碎泥块。它们落下后有的即与两侧渗出的地下水混合一处形成一个个小小的泥水潭。
好不容易下班了,我们一起去的人由原先各组带队师傅将我们集中到某一处。为节省走路时间,有时需抄近道返斜井处。在一工作巷道的竖口,师傅让我们从这里下去到下面一个工作巷道去。许多人都顺利钻了下去,可那位来自南京交通学校的学员因较胖,又穿的较多,卡在竖口下不去。为不影响其他人道行,他的同伴们按住他肩膀,一齐用力,只听嗵的一声,他被按掉到了下面一个工作巷道里,引发众人一阵轰笑。
在师傅带领下,经曲曲弯弯的小巷道,进入通往斜井的大巷道,又是冷风溲溲,又见巷道顶粗壮的坑木和两侧被侧壁重压而弯成弧形的工字钢。
走完数百米的大巷道,到了斜井口,乘上长长的载人矿车,出了井口,师傅们将我们交给领队时舒心地说:我们的任务完成了。
大家来到大澡堂,跳进水色显黑的大池,将汗水与煤粉的混合物洗尽。因没有换洗衣服,只能原衣归身,还凑合着在矿招待所住了一晚。好在那时生活条件简陋,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再说比起在井下的见识与体验,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