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8-24 21:19: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宣城
珠城岁月(二十)
那时我单身,还经常帮关系近的老师家买煤饼,或者下暴雨时帮住在低洼处进了水的老师家从门里往外舀水。随后他们就请我吃饭。此后吃成了习惯,就经常白吃。不过逢节日请吃,就得买上两元钱一条的方片糕,否则不好意思前往。
那时至八九十年代,城镇居民的生活用煤都按人头供应,因此所配给的量因紧张而尤显珍贵。
那时每周仅一个周日。到了需买煤时,得选个天气晴好的周日。到了那天其全家人大清早起床后即拉上头一天借妥的板车出发。
由于买煤的人多,先将板车排上队。待排到蜂窝煤饼机前,即自行从传送带上将湿稍软的煤饼小心地一个个搬到板车上,待堆滿一板车即在厂区内找一块空地,再将一块块煤饼搬下,并使蜂窝眼呈垂直状置放于地面,在太阳下晒,待朝上部位晒差不多了,翻过来再晒。到近中午时派一人回去做饭,然后再带来给家人吃。
到了下午四点钟左右,煤饼均已晒干,于是全家人手一根小树枝,将蜂窝眼里的煤屑捅去,以免过秤时占了重量在后续搬运时掉落而吃亏。
待每个眼都捅完,即装车过秤。如只买500斤,而事先搬多了就得将多余部分拿下来调剂给搬得少的人。
待排队过完秤付完款,一家人就象做完了一项大工程似的兴高彩烈地打道回府了。
那时凡遇同事或同学结婚,其余同事或同学们就每人凑2元钱再加上一条化纤毯子作为贺礼。后来此法又引伸到别的场合。凡同事调往别处或别的单位,大家也都按此标准在食堂里订一桌饭菜为离开者饯行。因为那时年轻人的月收入仅为二三十元,只能如此。也有的时候,有两人同时调离,就每人出4元,所吃饭菜要好上一倍。
那时收入普遍低,物价也低。有一回我们教研室四个人赴肥出差,住省委招待所(共有第一、二、三、四招待所)在合肥饭店吃晚饭,点了2元一桌的和菜(相当于如今的套餐),是3菜1汤,4个人吃得很好。那回正好学校四位4级教授之一李立中与另一老教师也在合肥,知道我们在合肥饭店吃饭,特地赶来见见,看我们吃得寒酸,随即点了一大盆水饺送给我们。
次日,我们教研室主任叶再发老师还准备带我们到原在财院后调往安大的两位老领导家去拜访,并打算到其中范东山家品尝已存续一二十年的老炉锅(每次吃过后再加入肉类、调料及水等以文火熬制,待下回再吃(小说《林海雪原》中有一山中老猎人就有一锅已存续数十年的老汤)。
那时秋冬时节,菜场到傍晚收市前,一堆10斤左右的青菜只卖5分钱;粮站籼米0.139元/斤。当地人说是籼米出饭率高,为填饱肚子,只要知道粮站有籼米卖时,立马排起长队。
所以那时吃2元钱一桌和菜或送二元钱的礼就相当于如今两百元的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