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8-23 20:52: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宣城
珠城岁月(十九)
那时很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安排学生轮流到校办农场边干农活边上各门课程。特别是庄稼收获季节,割麦,割油菜,插秧,收黄豆,挖山芋,割稻,拾棉花等,师生们忙得与农民差不多。
忙时我与他们同劳动。忙完一个阶段的间隙,就给学生上课。这样,加上在校内给学生上的课,我每周的课程量达到了22节,日均3.67节。若摆到如今,已大超工作量了。
闲时每逢去农场上课,我就骑上学校分给我们教研室的那辆28寸老永久自行车,与其他任课老师一起,骑十多公里自行车去往农场。
说实在的,包括我们从小学起即经常参加农业劳动的经历,我感觉,通过农业劳动锻炼,不仅初步熟悉了农业、农村、农民,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小就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从而树立起勤俭节约的观念,培养起与劳动人民同甘共苦的思想并潜移默化到内心深处。而这一切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初步的不可多得的接触并了解社会的过程,这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初始且重要的阶段。这一切对于青少年时期开始奠定世界观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那时学校还有一个印刷厂和一个化工厂,也同样作为师生们的学工、学农基地。
若逢假期学生离校,农场需要人去干活时,学校就安排教职工轮流到农场劳动。有一回安排十几个老教师前去劳动锻炼,其间需有人做饭,我就首次被安排当了临时炊事员。在那二十几天里,除用刚学会烧的大闷子锅煤灶做饭及炒菜外还在那儿学会了在稀饭锅上边沿贴馒头、蒸包子等。每顿晚餐后赶紧洗净大锅,烧水供大家洗澡。虽说初涉厨艺,倒也博得众人一致好评。特別是贴的馒头特符合北方人的口味。体育教师孙全华一次能吃5个每个2两的馒头,并连说好吃好吃太好吃了。当然若在自家,如此吃法每月30斤的定量肯定是大大不够的。
其间我还兼采买,每天都到十多公里外的市内或凤阳城内买菜。有时买了鸡蛋,骑自行车易破损,我就将鸡蛋放在硬底背包里挎在身上再骑车,如此竟从未出过问题。
劳动结束那天,没什么菜了,到附近农村也没买到鸡蛋,外出买吧又划不来,只得将仅剩的一个鸡蛋加上几片菜叶做了一大锅汤,二十来个人吃了这次劳动期间的最后一顿午餐,此后一说起一个鸡蛋做一大锅汤的事,都会引得人哄堂大笑。
那时还常参加全市组织的公益劳动,如植树什么的。
有一回由汽车将师生员工送到一处植树。近午时,学校食堂用卡车送来了好几大木桶饭、菜、汤等。干活累了的人们,这时吃起来特别香甜。
由于平时人们都按每月30斤定量粮食(还搭30%杂粮)算着吃,而这一顿能敞开吃,于是一个个可着劲将胃撑了个滿满当当。
当时看到一个学校工人,为了多吃点饭,他让炊事员用盛饭铁勺往他的大号搪瓷缸子(约盛1千克左右水)压了滿满一缸子饭。结果,看着别人缸子或碗里,饭上面都堆有各种菜及最后可单喝的汤,而他对着那冒出缸子边沿的饭,只能是一筹莫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