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江南论坛-宣城江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33|回复: 0

走进岁月(十四)

[复制链接]

2126

主题

2438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598
发表于 2023-8-3 21:10: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宣城
走进岁月(十四)

        1970年下半年,父亲作为干部下放到亳县,此前母亲带着我均未成年的弟妹们回了老家,女友也因照顾年迈的奶奶而于上半年迁回了原籍。此时,我愈发感到断线风筝的滋味。物质生活的匮乏倒不觉什么,唯孤独、不知前程如何则时时搅得人意乱心烦。
       回到那茅草屋,我们两人再不敢马虎,每天除认真劳动、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外不再有任何奢望。秋粮入仓后,照例又开始了宣传活动。这时,除少数几个人外,公社宣传队大多已非原班人马。不过,在社员们都歇工的冬季里能有此挣工分机会,大家倒也乐此不疲。元旦、春节期间,我们的宣传队照例以数十个歌舞节目加“样板戏”《红灯记》“折子”(片断)送往全公社五个大队。
       正是这断断续续的宣传队活计,让我少吃了不少苦,少受了许多累。说实在的,与包括与我共苦同甘的张后凯同学在内的许多知青朋友相比,不仅是时间,而且在付出的劳动量等方面,我吃的苦比他们要少得多,尽管当时觉得很苦很难。特别与大城市来且从未接触过农村的小青年们相比,我们这种从小学起即经常参与农业劳动的人不能不说极具优势,对落后、简陋的农村环境与条件毕竟要适应得多。而与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顶着严寒酷暑、雨雪风霜,脸朝黄土背朝天,长年累月在贫瘠田地里刨食却难以温饱的农民兄弟相比,我们生活道路上的这段小插曲实在是不足为奇,更微不足道,真的算不了什么。
       如今再回眸那段曾经的岁月,对于那代人来说,既是难得的历练,也是丰沛的收获,更是前行的动力。借用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的道白:“有妈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这对于习惯了学校小课堂的小青年们来说,不啻为到社会大课堂中上了生动的一课。特别是这代人中的佼佼者,用《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则尤为貼切。
        1971年春节后的2月26日,就在我继续全力为公社宣传队排练节目之际,忽然公社高干事将我叫到外面对我说:你赶快准备一下,下午就赶到县里去,准备推荐你去蚌埠安财上学。
       我一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宣传队的人也都很吃惊,本来正在排节目兴头上,如此一来,大家再也没了兴致。接着,高干事又将我所要作的准备逐一告之。随后我忙不迭地将生产队、大队、公社三级证明全部办好已时近中午。草草吃了点东西就急忙步行赶往第一次来时下车的栖凤岭车站,乘路过班车到庐城已是下午三时左右。
       来到县“上山下乡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我,须先交一张1寸半身照片,可我临时上哪去弄什么照片?情急之中,飞跑至原先就读的庐江中学班主任化学老师姚能滿(假如他当时正好不在学校,那照片就得报到后再补照了)那儿要回了五年前送给他的一张照片。复回上山下乡办公室填了表后即赶往县人民医院体检。
       医生见是推荐上学,都露出为我庆幸的神色。好几项检查连看都不看就给填了个合格或正常。待到X线胸透时已到了下班时间,透视室已找不到人,主检医生说算了,看样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于是,又给填了个正常。
       再回到“上山下乡办”,已过了下班时间。工作人员还在等我,并要我自己将以上材料交给学校来招生的人。可这时无论如何已来不及,况且我既不认识招生的人,更不知他此时在哪儿?工作人员又要我次日自己到车站直接交给招生的人,可我未曾与其谋面,即使对面碰着也不认识,怎么交?经办人看我实在为难,就又大发善心说,那就由他来代办吧。直到这时,我那悬着的心才算落到了地下。这一次,我又遇到了好心人,再次祝他一生平安。
        第二天,我返回生活了近两年的第二故乡(实际不足)──铜山生产队。乡亲们都为我祝贺。这让我想起当初刚来时有的社员说:“你们来这里还不是做个样子,过几年肯定要走”的话。但在当时我们只当玩笑而已。因为在我们下乡之前,在已经受的长期教育中充满了“扎根农村一辈子”的思想,根本想不到也不敢想仅来了近两年就会离开!我们不能不佩服“贫下中农”的“远见卓识”。尽管在这里时感到物质生活很艰难,但真要离开在感情上却又那样的难以割舍。特别是和我同甘共苦了两年的“五七”(老人家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五七”指示)战友张同学将要一个人在这度过那不知尽头的漫漫岁月,我的心里就充满了矛盾和说不出的滋味。但既已如此,只能照办。我用两三天时间向生产队及夏会计一家,大队、吴秘书一家,公社领导和同志们辞行,与队友们话别,真诚地感谢他们两年里给我的种种照应和关怀。但对与我一起的张同学,我实在不知用什么方式才能表示我们这段岁月的结束,因为此时任何语言都显得那样的枯燥干瘪与苍白无力。
        第五天,也就是1971年3月2日,宣传队的同志们用锣鼓为我送行,吴秘书将我送至魏岗公社所在地的小村外。分手之际,所有的感激、留恋、离情、别绪全化作泄洪般奔涌的泪水洒在了给我一生中留下了不灭印象的第二故乡。在一位队友小董的陪同下,用一根小扁担挑了简单的行装,如来时那样,踏着田埂小路走向新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宣城江南论坛-宣城江南网 ( 皖ICP备17022277号 )

联系QQ群:10880711    广告招商电话:13305635125

皖公网安备 34180202000386号


举报电话:13305635125 举报邮箱:1159155129@qq.com

Powered by 宣城江南论坛 © 2013-2019

友情链接:滋美肌面膜电炉打桩机无锡纹绣培训不锈钢雕塑雕白块陶瓷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