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6-4 18:26: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宣城
我们的六七七三(六)
1967年自7至12月份的整个夏秋时节,我们一行20多人用双脚丈量着庐江8个区的山山水水。在半年时间里,究竟走了多少路,无从说清。
那时我们除去整训,基本上两天演一场,有时一天一场,多的时候甚至一天两场。如按净演出时间4个月计,那么1个月约15一20场左右,4个月70场左右。按场均500个观众算,70场就有3万5千名左右观众,也算是个小小的业绩了。这还不是主要的,关键是在这半年了,我们这些人在多方面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这锤炼包括思想性格、相互交往、一路见闻、身心体格、艺术熏陶等。
思想性格上,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和能力。在那艰苦的条件下一路走来,走得比较成功,没有退缩或落荒,对走好此后的人生路不啻是一次难得的历练和有效的激励。
相互交往上,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平时如兄弟姐妹般和谐相处,关系融洽、包容谦让,从未有过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以致数十年后对曾经的峥嵘岁月总是难以忘怀。
一路见闻上,我们看到那个年代人们,特别是在与农民接触中,看到他们生活的不易。看到许多人家粮食紧张,早晚两顿稀饭就腌菜,中午是干饭就腌菜,再加点新鲜素菜。而对我们,他们总是尽量拿出好的招待。尤其是大铁锅烤出的香脆锅巴至今余味不尽。
有一次我们路过一小学,那老师刚烧好午饭,我好奇地边揭开锅盖边说:看看烧的什么好吃的?盖子揭开,饭上只蒸着一小碗腌菜。我心说,这老师太苦了,可他却要象蜡烛那样,为了别人,燃尽自己。
身心体格上,从刚开始集训时腿疼得难以爬到上层床到后来体格健壮,做各种动作时闪展腾挪、灵活自如。原先上体育课时卷身上单杠不易完成,此后很轻松地连做数个。还有单杠上跨腿后仰廻环也很自如地完成数个。
艺术熏陶上,那段时间里,我们的导演陶月恩老师总是倾其所有,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们,从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亮相做起,将我们这些文艺演出的门外汉训练成能自如地应付演出的程度,其间的艰辛可想而知。我们的数十个节目在他激越的手风琴或高亢的板胡及其它乐器的伴奏下,表演得有声有色、将一群年轻人的风采展示得淋漓尽致。真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而这一切努力的结果全由每天湿透衣衫的汗水凝成。
尤其是那面行进时需两人抬的大鼓的震天的咚咚声、依据《十六条》、安徽问题的《九条》等谱曲并编成的节目,我至今记忆犹新。
五十五载瞬息而过,当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如同咋日。那20多人的名字绝大部分我还记得,特别是每个人的音容笑貌及说话声音依然清晰,真的是终生难忘、刻骨铭心。尤其是那一次次鼎沸的演出场景更是极顽固地长嵌在脑际萦绕不息,欲罢不能,挥之不去。
在此,仿一首64年前毛主席的《七律.到韶山》:
巡演庐江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地五十六年前。
红旗翻卷映天地,
众手挥动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