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5-1 14:46: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淮南
曾经的白湖(续三十三)
告别盛中
1964年上半年,迎来了初中毕业的日子。
此前,按照当时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长时间里,学校为此做足了功课。“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怀一颗为革命的红心,做升学、务农两种准备”)之观念则日益深入这些十五六岁人的心间。大家怀着急迫又好奇的心理,挤站在学校的门槛上仰头远眺即将熟悉而暂时还陌生的远方,随时准备走向尚不确定的新的环境。
我们的升学考试就在本校,同考的还有白山中学的学生。填升学志愿时,我们有些人填的是合肥一中,六安(当时庐江县属六安地区)高中等。为了能早日有个稳定的生活出路,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差,学习成绩却不错的农村同学则选择了粮校、林校等中专学校。此后直到放暑假发榜后,我才得知我被录取在我并未填此志愿的庐江中学(当时全县仅庐江中学和矾山中学有高中部)。
相处了三年(我们是初二至初三共两年)的师生们终于分别并将各奔东西,大家都很恋恋不舍,特别是朱老师,让我们更觉难离,临别时,大家泣不成声,显示深厚浓郁的师生情谊。可是曾经的结束,未来的开始是生活的必然,新旧更替更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規律,我们必须顺势而为,目标新的天地,如鸟儿般振翅飞翔。
然而令我不解的是,当时全班40多人,进入庐中的却仅是4位白湖子弟,除了上中专的外,其他同学去了哪里?一无所知。当然可以肯定的是,以当时人们的经济条件,许多同学或主动或被动将如火的青春奉献给了两种准备中的其中一种则是无可回避的必然。
纵观过去的九年时光,其中崇明老家新行小学两年,庐江梅山小学三年,白湖农场干部子弟学校两年,庐江盛桥初中两年,自我感觉在盛桥的学习生活颇为丰富。与别的学校老师们一样,他们的殷切教诲如烛光点亮了我们心头,如春蚕吐丝将希望播撒在我们前方,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心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