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风劲起食蟹忙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此谚表明又到了吃蟹的季节。因为经历了春夏的囤积,这个时候的螃蟹膏厚肉肥,极具“食”用价值,故中国民间素有“蟹肉上席百味淡”之说。
美食家们往往将吃螃蟹作为秋天最隆重之事。著名作家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里写道:蟹是美味,人人喜爱,无问南北,不分雅俗。可见秋蟹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高!
有过养蟹经验的人都知道,每逢初秋时节,大闸蟹就沿着水流向各种江河湖泊移动,然后再通过入海口向着浅海长途迁徙,产籽后再游回江河湖泊生长。所以就有了秋风起,蟹脚痒之民谚。
在上海市郊一一长江入海口一一中国的第三大岛一一如今的崇明区靠长江沿岸每年都现上述场景。
其实大闸蟹每年如此不厌其烦向浅海远征并不是它们讨厌秋风,或者是不能呆在秋天,而是螃蟹生命中必经的两次洄游,人们称之为生殖洄游。于是崇明岛就成了蟹苗(最小的幼苗惋如小蜘蛛)出产和供应地而驰誉全国。
七十年代时,崇明当地的蟹价为5角一斤。扎蟹是用一种细长的野草茎将蟹拦腰扎一个结,再放上一只,再扎,以此类推。时间再往前推移,一串10只蟹两斤左右仅售1元,若论斤,一斤还不足5角。
然而多数乡下人都自己在河(东西向较宽的河道)沟(南北向较窄的沟渠)里捕捉。其方法多样,有的在沟中筑一小坝,坝中央贴水置一竹笼(竹篾编制,园台状,大头为入口,其中心有由围成一小圈的倒刺构成的小小的进口,当水中丰饶的鱼、虾、蟹、鳝们进入后就很难再退出)。设笼者间或将笼提起,将笼的出口上扎紧的旧布解下,将口朝下将水族倒入竹篓,水货们即在里面蹦跶不止。
有宅沟(似护城河,将住宅四周围起,正前方有一小坝通向宅外)的人家,沟里都有鱼、虾、蟹、鳖、鳝等大量水货,想吃时下水手捉或用各种网具捞取。
那时也不怕野生蟹们从宅沟中爬出逃生,反正多了也就无所谓了。
有水性极佳者,即空手套水货。他们在手中捉鱼、掏蟹或鳝洞。当时有一走路靠小竹杆敲击路面人称“象华瞎子”的人,其水性极佳,虽眼力不行,但空手逮水货之技在当地极负盛名!
那时最开心的莫过于在秧田拔秧或在稻田插秧时会经常踩到螃蟹之时。
有一次听我表弟说,他们生产队一行人与众多民工被政府部门派去挑江堤(加固堤坝),夜宿江边。有人睡梦中突觉大腿上一阵剧痛,迷糊中用手一摸,竟是一只螃蟹。
那个时候,吃蟹往往是一家人在大柴灶上煮个一大铁锅。或将蟹横切两半,在切口处蘸上面糊,再入油烹炸。当地称其为“面拖蟹”。
我用的是当地常用的捕蟹工具。用一尺见方的一张小网,将两根一尺来长的竹篾在中部交叉绑定,再将四个篾头分别与网的四角绑定,用一根细铁丝穿上蚯蚓,铁丝两头分别与网的对角固定。再在两根竹篾交叉处拴上一根草绳,在草绳另一端绑上一个用一截芦苇杆围成的三角浮子,在一根长竹杆上绑一个树杈做的钩子,一套被称为“蟹蒸”的捕蟹工具即制成。使用时用钩子勾起三角浮子将网提起。其时将十几口这样的网具每隔三五米在小河边一字排开,然后从头至尾轮流勾起。每起一轮,总有三五只收获。
每当小网出水前感觉有分量、出手后网中有一黑黑的物事时,其兴奋之状无以言表。
其时蟹们极想逃脱,然而蟹脚插入了网眼,爬动极其不易。也有少数敏捷者,待小网刚离水面,即扑通一声掉回水中暂逃性命。也有的在小网离开水面到达地面上方却吧哒一声掉入棉苗地里。此时就得与飞速逃离的蟹展开一场追逐赛方能使之归案。
如今的蟹绝大多过上了食来张口之养尊处优生活,不用为生计发愁,捕蟹者全都在养蟹的水里忙活,食蟹者再想吃大量野生蟹的时代也已成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