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28日电 (郝萍)今年入汛以来,部分地区强降雨引发了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应该怎么防范山洪和地质灾害?在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防汛救灾工作情况发布会上,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表示,山洪灾害防御要点,形象地说是“测得准、方向对、跑得快”。 姚文广说:“进入汛期,要密切监测雨水情况和天气变化,滚动预测预报,依托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向各级责任人发布预警信息,同时依托三大电信运营商向危险区域内的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做到全覆盖,不落一个人。按照‘方向对、跑得快’的要领,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并做好转移群众的安置和管理,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姚文广介绍,山洪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突发性强等特点,是汛期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种。据统计,每年因山洪灾害死亡的人数占洪涝灾害总死亡人数的70%左右,有些年份更高。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水利部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立预警体系。组织29个省(区、市)实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基本建成了山洪灾害自动监测系统和连接水利部-省级-地市级-县级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 二是完善责任体系。建立了县、乡、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体系,探索建立了专群结合的山洪灾害防御模式。 三是加强科普宣传。持续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增强基层干部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互救能力。 今年入汛以来,有关地方利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共发布近18万次县级山洪灾害预警,向相关防汛责任人发布预警短信2100多万条,利用三大电信运营商向受威胁区域的社会公众发布预警短信5.9亿条。会同中国气象局开展山洪灾害气象预警服务,为提前转移群众、保障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以来,人员伤亡明显减少,成效显著。 当前,我国仍处于暴雨多发期,姚文广提醒广大群众,要了解掌握防灾避险知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特别是居住在山丘区群众和旅游人员注意留意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在发生强降雨时尽量不出行,远离山区、河道,做好自我保护和防范,保障生命安全。 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于海峰介绍,雨后地质灾害的防治不能掉以轻心。近几年来,自然资源部加强重大基础工作,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从28万余处增加到2020年底的33万余处,但仍有大量地质灾害隐患没有被发现,仍需开展大量艰苦的调查工作。“我们也面临33万余处隐患点‘看得住’的严峻考验,我们已经在2.5万余处隐患点安装试验了监测预警设备,但是覆盖面还不够,报警阈值和响应机制还在探索中。”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兼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表示,山洪泥石流的防范工作是每年汛期防御的重点,因为山洪、泥石流防范难度大,容易造成人员伤亡。要有效降低山洪泥石流的人员伤亡,关键是要做好“五个环节”的防范工作。 第一,要摸清楚来了山洪、泥石流以后,转移哪些人?转移的范围是哪个范围?也就是要转移谁的问题。 第二,谁去组织转移?这村、那户要有责任人,明确有了山洪地质灾害预警后,谁去负责转移这些群众,尤其是年老的人、小孩子等这些群体。 第三,什么时候转移?山洪地质灾害要加强监测,除了检测预警设备,还要靠人去监测、去查看,发现险情,马上组织转移。 第四,转移到哪儿?转移的时候是时间很紧的,跑的方向不能偏了,方向要对,跑得要快。转移到哪儿,预先要指定好,哪一家哪一户,预案要做到位。 第五,做好转移人员的服务管理。因为山洪、泥石流有滞后性,有时候雨停之后才会滑下来,没有解除风险,群众就不能回去。
(责编:郝孟佳、王欲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