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近日有媒体报道,陕西西安一女子模仿动物爬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还有不少人进行效仿。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骨科副主任医师朱泽兴介绍,爬行运动对防治腰椎部疾病、腰肌劳损有一定疗效,但有利有弊,且不适合所有的腰痛患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五大病因
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指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而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出的一种综合病症,是日常生活中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该病主要好发于重体力劳动者,以及IT从业者、老师、公务员、司机等长期坐位者,20-40岁的青壮年占整个发病人数的75%左右,男女比例约为3∶1,一般过于肥胖的和过于痩弱的人都易发病。
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因有5个。
一是椎间盘退变。腰椎间盘在脊柱的运动和负荷中承受巨大的应力,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发生退变,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量逐渐下降,髓核失去弹性,纤维环出现裂隙。在退变的基础上,劳损积累和外力的作用下,椎间盘较容易发生破裂,髓核向后突出,最终挤压神经出现腰痛等相应症状。
二是损伤。反复弯腰、扭转等动作容易引起椎间盘损伤,易造成椎间盘早期退变,急性外伤也是椎间盘突出的较多见诱发因素。
三是妊娠。妊娠期间整个韧带系统处于松弛状态,而腰骶部又承受了比平时更大的应力,增加了椎间盘突出的风险。
四是遗传因素。小于20岁的青少年患者中,约32%有家族史。
五是发育异常。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和关节突不对称等腰骶部先天发育异常,使下腰椎承受异常应力,均会增加椎间盘的损害。
爬行运动有利有弊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绝大多数可通过保守治疗使临床症状减轻或消除,仅有10%-20%的患者需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及康复需要结合运动锻炼,以提高腰背肌肉的张力,改变和纠正脊柱异常力线,增强韧带弹性,维持脊柱正常形态,避免腰椎进一步退变。
朱泽兴介绍,爬行运动可将全身重量分散到四肢,以减轻身体各部位,尤其是腰椎的负荷,故对防治腰椎部疾病、腰肌劳损有一定的疗效。爬行时腰椎后伸运动使髓核向前移动,避免了髓核不断向后冲击,并使向后移位的髓核向正常位置移动,避免髓核向后突破纤维环进入椎管内。
通常爬行运动是指在地上爬行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方式。
跪爬。以双手和两膝碰地,手膝更替先后爬的方式。姿态:头伸出,五指分离碰地,双臂与肩同宽,两膝碰地,与肩同宽。
手脚爬。以双手和两脚碰地,手脚更替先后爬的方式。姿态:头伸出,五指分离碰地,双臂与肩同宽,双足碰地分离约一肩半宽,脚前掌碰地,膝微屈。目前,手脚爬的方式最为多用,爬行速度不求快而求稳。
但是,爬行运动并不适合所有的腰痛患者,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爬行运动需要弯腰、低头,在运动过程中血液会聚集到头部、心脏等位置,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来说,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对于贫血或低血压的人群,蹲下起立时会出现头晕症状,容易出现大脑供血不足而晕倒;爬行过程中手掌或膝盖直接接触地面,存在摩擦损伤的风险;爬行时双肩、肘关节承受的重量远远超过直立时的负荷,髋、膝关节的异常负重,容易造成关节磨损和周围软组织损伤;长期高强度的运动,对肩、肘、髋、膝等关节存在较大的潜在不良影响。
所以,爬行锻炼虽然有好处,但其坏处也不可忽视,在腰椎康复理念中,并没有积极推荐爬行运动。患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合理的科学运动方式。
正确锻炼推荐以下方法
下面,给大家推荐几种常见的腰背肌锻炼方法。
拱桥锻炼法 仰卧在床上,去枕屈膝,双肘部及背部顶住床,腹部及臀部向上抬起呈“拱桥”状,依靠双肩、双肘部和双脚这几点支撑起整个身体的重量,持续3-5秒,然后腰部肌肉放松,放下臀部休息3-5秒,此为一个周期。
三点支撑法 在前法锻炼的基础上,待腰背稍有力量后改为三点支撑法:仰卧位,双手抱头,用头和双足跟支撑身体抬起臀部。
飞燕锻炼法 俯卧于床,用力挺胸抬头,双手向前伸直,膝关节伸直,两腿向后用力,使头、胸、四肢尽量抬离床面,似燕子飞状,故名“飞燕式”。每次持续3-5秒,然后肌肉放松休息3-5秒,此为一个周期。飞燕式锻炼的次数和强度要因人而异,一般一次做20-40次,持续5分钟左右。
猫式运动 这个动作模仿猫的伸展姿势,可以使脊柱柔和伸展。基本动作是用双手和膝盖支撑身体。保持自然的呼吸,先将腰背部尽量下压,同时抬头,保持10秒钟;然后低头,下巴向胸前收紧,同时背部慢慢弓起,坚持10秒钟。重复动作10次以上,每天2-3组。
另外,蛙泳是缓解腰椎间盘突出较佳的运动方式,水的浮力作用可以使人在水中锻炼时减轻脊椎、肌肉及关节的重力负担,从而辅助治疗腰部、腿部、关节等病变。
经过上述锻炼,有助于增强腰椎的稳定性,延缓腰椎劳损病变发生的进程,从而有效预防腰痛的发生。需要谨记的是,如果腰部疼痛剧烈,双下肢麻木、疼痛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疼痛缓解不明显者,需要到医院就诊。
(作者单位: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 莫鹏)
(责编:许晓华、许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