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晨 发表于 2024-3-20 15:04:32

人类居所今昔

人类居所今昔

       所谓人类居所者乃住房也。地球生物最先的居所就是江河湖海。后来随着环境的变化,低级简单的单细胞生物进化为多细胞生物,水生生物开始到陆地生活。后来,生物分化为动物和植物。再后来动物中有一部分古猿进化为类人猿,类人猿中有一部分又进化成了原始人。
       原始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想方设法采取措施应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于是他们先住天然山洞,以避严寒酷酷暑和雨雪风霜。他们看到雷电产生的火烧死的动植物可以食用,于是就集体狩猎,将打来的动物用野火烧着吃。火的应用和吃熟食,促进了他们大脑的发达,这在人类进化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而当野火熄灭时,聪明的智人又发明了钻木取火,这对于适应环境可谓又上了一层楼,那就是通过劳动获取生活资科,与此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和生存范围,更积累了经验。而劳动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09页。)
       在长期与自然的斗争中,原始人开始学会制造工具,用竹、木制成矛用以狩猎,将石片或石杵(又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用于翻、耙土地,并将吃剩的植物籽粒埋于土中等,这可理解为人类进化中又一里程碑。所以,恩格斯认为:能制造并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97页)。
       后来人类用树枝和茅草搭成窝棚居住,这应是人类搭建居所的雏形。
       后来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居所也不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就是我们也见识过农村极限简陋的居所。那就是五十年代时我们老家农村有的人家以竹木搭成窑洞式框架,上面覆以茅草,并取了个文雅好听的名字“环洞舍”。比这高档点的则以竹木作框架,用芦苇编成芦笆作墙,顶上也覆以茅草。当然也有极少数家境殷实人家住的是木料和砖瓦结构的房子。
       五十年代末在庐江农村看到的是以土坯为墙(堆砌时每层土坯间还夹入薄薄一层稻草作“蓑衣”以便淋走雨水,从而减少对泥土的直接冲刷),木为梁,竹为椽,房顶上再覆以茅草或稻草。
       在我们到庐江魏岗公社插队落户时,生产队为我们盖的草房墙壁是以木为梁,竹为橡,再以轧成五六寸长的稻草作筋,混入稠泥浆中用脚踩熟后堆砌成墙壁,风干后将内壁铲平。有的考究人家还用稀泥浆将内壁粉刷平如镜面,其顶上盖的是抗腐力较强且能维持较长时间的荒草。
       七十年代时常乘火车回老家,看到江苏农村地面上已开始有二层小楼。到八九十年代后则有了三四层的小洋房。
       如今在发达农村类似城市里的别墅、花园洋房等已不鲜见。尤其是江苏苏南地区有的农民被征地折迁后集中住进了二三十层高的新建小区(此举扩大了耕地面积,便于统一规划)。其内部设施齐全,与城市小区毫无二致。
       纵观中国人的居所,仅农村就有名扬四海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有著名的北方四合院,有地处黄土高坡晋、陕一带的窑洞、地坑院。特别是山西的“曹家大院”又称“三多堂”是明清两代传统民居建筑的奇葩,整体布局为“寿”字。1999年,它被设立为三多博物馆。当地的申家大院最具代表性的房屋是中村棋盘二十四院。其由多个四合院、三合院、窑洞组成,故称之。也使之成为研究明清两代民居建筑演变最有力的实物证据。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还有草原上的蒙古包,有别具风格的福建土楼,有湘鄂一带的吊脚楼,有上海极狭窄拥挤的弄堂房子或曾领先中国房屋高度数十年的“国际饭店”与“上海大厦”。如今还有人因无力购置或租赁京城居所,则花6万元买了一辆房车(就停在工作单位)作居所等,真可谓五花八门,万花争艳。
       从以上五十年代处于原始风貌的“环洞舍”到如今动辄数十层高的楼宇,见证着中国人数十年间生活条件的变化,更彰显着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
       或许若干年后,人们在欣赏先人数十乃至数百层高的居所时会感慨:古人为什么要砌那么高的房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类居所今昔